我为群众办实事 科技赋能+多元共治 什刹海街道破解景区内胡同拥堵顽疾
在什刹海风景区内,有一条名为毡子胡同的老巷子。这条全长仅600余米、宽不足5米的胡同,不仅承载着456户居民的日常生活,还紧邻著名的恭王府博物馆。然而,正是这样的地理位置,让这条百年老胡同近年来陷入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困境。
01老胡同的新烦恼
随着恭王府成为热门旅游景点,大量游客车辆在导航软件的引导下误入这条狭窄的胡同。网约车和出租车为避开主干道的交通管制,纷纷选择这条“捷径”,导致胡同内“人车抢道、剐蹭频发”。居民们反映,早晚高峰时段,连救护车和消防车都难以通行,安全隐患十分突出。


整治前拥堵乱象
2024年起,什刹海街道多部门会同柳荫街社区多次展开实地调研,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导航软件将胡同设置为捷径推荐路线。虽然此前通过摆放提示牌、人工疏导等方式临时缓解了拥堵,但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实地调研
02科技赋能破难题 多元共治解民忧
面对这一难题,什刹海街道创新性地采用了“科技赋能+多元共治”的解决思路,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
首先,街道联合西城交通支队和导航平台,在毡子胡同及周边关键节点设置"电子围栏"。这套系统会在旅游旺季(5月1日至10月15日)每日9:00-17:00以及春节假期等高峰时段自动启动,限制网约车通行。同时,导航软件会引导车辆至定阜街、柳荫街等更宽敞的路段上下客,形成"三向微循环",确保游客步行至恭王府仅需2分钟。


街道主要领导组织多部门负责人召开调度会
其次,街道积极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充分调动辖区资源参与治理。恭王府博物馆管理方主动作为,向前一步,不仅在出口处增设了引导标识和智能广播系统循环播放提示,还安排文明引导员在高峰时段现场疏导,通过“标识引导+语音提示+人工服务”三重措施,有效指引游客前往专用打车区。交通执法部门创新监管方式,开展网约车平台专项督导,约谈网约车平台区域负责人,要求平台通过APP弹窗推送合规乘车提示,并运用地理围栏技术限制景区周边的随意接单行为。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组织社区党员,居民志愿者组成志愿服务队,在游客集中时段开展文明出行宣传。这种多方联动模式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既提升了管理效率,也优化了游客出行体验。
03旧巷焕新见成效 居民畅行促和谐
自2025年4月开始实施上述系列措施以来,毡子胡同的日均通行车辆下降了70%,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在这里生活了20年的李阿姨感慨道:“现在早晚能睡个安稳觉,再不用听喇叭声吵架了。”网约车司机王师傅也表示:“按新路线走,反而节省了绕路时间。”
这一成功案例不仅解决了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也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交通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什刹海街道负责人表示,将以毡子胡同为试点,探索“景区—社区”交通资源动态分配机制,并借助智慧平台实现车流的实时监测和精准调控。
小胡同里有大民生。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毡子胡同的蜕变彰显了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温度。如今,漫步在整治后的毡子胡同,青砖灰瓦间不再有刺耳的鸣笛,取而代之的是孩童的嬉笑声、邻里间的问候声。这条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老胡同,正在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崭新篇章。(记者: 颜葵;来源:什刹海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