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北京福建人”的传统菜情怀_北京时间

一个“北京福建人”的传统菜情怀

传统菜见掌门人真功夫

一个“北京福建人”的传统菜情怀

——榕城荔枝肉——

传统菜见功夫

八闽食府(福建大厦店)

店铺地址:安贞街道安贞西里三区11号福建大厦3楼

人均消费:181元/人

在北京,各地的风味饮食遍地开花,头几年比较稀罕的闽菜餐厅都已经有了一百多家。各个风味之间竞争,同是闽菜也得卷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下,八闽食府的味道掌门赵一斌坚持传统技法,做传统闽菜,闯出一方天地。

赵一斌

店里的招牌菜叫榕城荔枝肉,这是一道福州的名菜,据说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福州又称榕城,大街两旁种的都是榕树,这道菜又是要将猪肉通过改花刀炸制,自然变成一颗“荔枝”,由此得名榕城荔枝肉。因为颜色喜庆,口感爽脆,酸香味佳,成了当地人宴请宾客、婚嫁喜事、家族祭祖不会缺少的一道大菜。

早年间这道菜用的是猪通脊或者五花肉,八闽食府的掌门人赵一斌用的是老字号品牌大红门出品的猪梅肉,猪梅肉也就是猪上肩肉,是猪身上的最优部位,不像猪通脊那样又瘦又柴,又没有五花肉那么油。一头成年猪,最多也只能出5-6斤的梅肉,肉质细腻,鲜嫩有弹性,肉味醇香。

每一颗荔枝肉里都有一粒新鲜的马蹄。新鲜的马蹄去皮后,用滚刀,把每一颗切成小球状,再在片好的猪梅肉上,剞十字花刀,花刀剞得要紧密,好像荔枝皮上的纹路,加入少量盐调味,接下来包芯儿、裹糊,准备炸制。

炸制前裹的糊,也很有讲究,用福建特有的传统红糟,也就是红曲酒发酵后剩下的米渣,加淀粉制作而成的,可以保持酥脆的口感。

先用低油温浸炸,让肉从里到外熟透,最后再开大火复炸,让表皮酥脆。赵一斌还按照北方人的口味习惯,重新调整了酱汁的酸甜比例。

八闽食府的荔枝肉每天要卖出上百份,每份十颗,所以每天后厨要手工包出上千颗才够卖。因为太过麻烦,耗时费力,现在福州当地,很多老菜馆都不用这种传统的包马蹄芯的制法了,而是直接将肉切块裹淀粉炸。能在北京还吃到这样传统的福建大菜,是赵一斌的师父孙连江留下的标准。孙师傅认为外地菜进京,有的东西能改,有的不能改,摆盘可以改,口味可以调整,但是核心技法不能丢。

赵一斌还保留了一道福州传统菜“十香醉排骨”,它的做法不难,但别说在北京,就是在当地,也很少有人知道了。因为知名度太低,原本是要从菜单里去掉,但赵一斌师徒二人将这道菜保留了下来,他们会专门给客人讲这道菜的独特性。

这道菜最讲究的就是“醉”的过程。醉,是一种烹饪手法,把热的食材裹冷汁的过程就是“醉”。冷汁要用到盐、糖、生抽、番茄酱、咖喱粉、花生酱等十种调味料。炸好的排骨趁热倒进调好的冷汁里,会发出轻轻的嘎巴嘎巴声,赵一斌说,这个声音,就是醉。

——赵一斌——

两代传承二十年一味求真

八闽食府是北京最早的福建菜之一,打2002年开业,赵一斌就在这里了,那时候还是他的师父孙连江掌门当家。师徒俩都是北京人,以前没有接触过福建菜,他们请来福建的厨师,一道一道学,一点点摸着石头过河。掌握闽菜传统工艺之后,又与北京人口味磨合。如今,这里形成了一种既保留了福建传统菜技法,又有北方口味的特色风味。

北京人做福建菜,食材是短板,因为福建奇奇怪怪的食材太多了。赵一斌说市场上大家能看得见的食材,都不算尖儿货。做了20多年福建菜,他和一位福清人成了好朋友,他是赵一斌在福建的“线人”,专门负责给他从当地找特色食材。每次取货,赵一斌都得跟这位朋友聊很多福建习俗和当地的新吃法。

关注食材,并不是赵一斌做好福建菜的唯一方法,他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北京福建人”。赵一斌的师父孙连江一直提醒他,要做好福建菜,就不能只关注菜。还要了解福建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综合的感受积累的越多,才能在菜品上体现自己的领悟。

总是亲自关注食材的赵一斌

如今,孙连江已经退休了,但是退休不退岗,每天不仅给赵一斌打辅助,还拉着他一起锻炼减肥。孙连江总说,厨师年轻时候拼脑子,上了年纪就要拼体力。要想做好菜,必须得有好体力。八闽食府的招牌是师徒俩从无到有一点点打拼出来的,如今在京城小有名气,甚至成为闽菜行业的标杆。一路走来,赵一斌觉得自己特别幸运,感谢师父孙连江的教导,感谢所有自己遇到的人给予的帮助。现在,八闽食府的牌子交到了自己手里,赵一斌觉得自己必须更加努力,让传统闽菜技艺在北京传承下去,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里,喜欢闽菜的味道。

一个“北京福建人”的传统菜情怀

传统菜见掌门人真功夫

一个“北京福建人”的传统菜情怀

——榕城荔枝肉——

传统菜见功夫

八闽食府(福建大厦店)

店铺地址:安贞街道安贞西里三区11号福建大厦3楼

人均消费:181元/人

在北京,各地的风味饮食遍地开花,头几年比较稀罕的闽菜餐厅都已经有了一百多家。各个风味之间竞争,同是闽菜也得卷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下,八闽食府的味道掌门赵一斌坚持传统技法,做传统闽菜,闯出一方天地。

赵一斌

店里的招牌菜叫榕城荔枝肉,这是一道福州的名菜,据说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福州又称榕城,大街两旁种的都是榕树,这道菜又是要将猪肉通过改花刀炸制,自然变成一颗“荔枝”,由此得名榕城荔枝肉。因为颜色喜庆,口感爽脆,酸香味佳,成了当地人宴请宾客、婚嫁喜事、家族祭祖不会缺少的一道大菜。

早年间这道菜用的是猪通脊或者五花肉,八闽食府的掌门人赵一斌用的是老字号品牌大红门出品的猪梅肉,猪梅肉也就是猪上肩肉,是猪身上的最优部位,不像猪通脊那样又瘦又柴,又没有五花肉那么油。一头成年猪,最多也只能出5-6斤的梅肉,肉质细腻,鲜嫩有弹性,肉味醇香。

每一颗荔枝肉里都有一粒新鲜的马蹄。新鲜的马蹄去皮后,用滚刀,把每一颗切成小球状,再在片好的猪梅肉上,剞十字花刀,花刀剞得要紧密,好像荔枝皮上的纹路,加入少量盐调味,接下来包芯儿、裹糊,准备炸制。

炸制前裹的糊,也很有讲究,用福建特有的传统红糟,也就是红曲酒发酵后剩下的米渣,加淀粉制作而成的,可以保持酥脆的口感。

先用低油温浸炸,让肉从里到外熟透,最后再开大火复炸,让表皮酥脆。赵一斌还按照北方人的口味习惯,重新调整了酱汁的酸甜比例。

八闽食府的荔枝肉每天要卖出上百份,每份十颗,所以每天后厨要手工包出上千颗才够卖。因为太过麻烦,耗时费力,现在福州当地,很多老菜馆都不用这种传统的包马蹄芯的制法了,而是直接将肉切块裹淀粉炸。能在北京还吃到这样传统的福建大菜,是赵一斌的师父孙连江留下的标准。孙师傅认为外地菜进京,有的东西能改,有的不能改,摆盘可以改,口味可以调整,但是核心技法不能丢。

赵一斌还保留了一道福州传统菜“十香醉排骨”,它的做法不难,但别说在北京,就是在当地,也很少有人知道了。因为知名度太低,原本是要从菜单里去掉,但赵一斌师徒二人将这道菜保留了下来,他们会专门给客人讲这道菜的独特性。

这道菜最讲究的就是“醉”的过程。醉,是一种烹饪手法,把热的食材裹冷汁的过程就是“醉”。冷汁要用到盐、糖、生抽、番茄酱、咖喱粉、花生酱等十种调味料。炸好的排骨趁热倒进调好的冷汁里,会发出轻轻的嘎巴嘎巴声,赵一斌说,这个声音,就是醉。

——赵一斌——

两代传承二十年一味求真

八闽食府是北京最早的福建菜之一,打2002年开业,赵一斌就在这里了,那时候还是他的师父孙连江掌门当家。师徒俩都是北京人,以前没有接触过福建菜,他们请来福建的厨师,一道一道学,一点点摸着石头过河。掌握闽菜传统工艺之后,又与北京人口味磨合。如今,这里形成了一种既保留了福建传统菜技法,又有北方口味的特色风味。

北京人做福建菜,食材是短板,因为福建奇奇怪怪的食材太多了。赵一斌说市场上大家能看得见的食材,都不算尖儿货。做了20多年福建菜,他和一位福清人成了好朋友,他是赵一斌在福建的“线人”,专门负责给他从当地找特色食材。每次取货,赵一斌都得跟这位朋友聊很多福建习俗和当地的新吃法。

关注食材,并不是赵一斌做好福建菜的唯一方法,他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北京福建人”。赵一斌的师父孙连江一直提醒他,要做好福建菜,就不能只关注菜。还要了解福建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综合的感受积累的越多,才能在菜品上体现自己的领悟。

总是亲自关注食材的赵一斌

如今,孙连江已经退休了,但是退休不退岗,每天不仅给赵一斌打辅助,还拉着他一起锻炼减肥。孙连江总说,厨师年轻时候拼脑子,上了年纪就要拼体力。要想做好菜,必须得有好体力。八闽食府的招牌是师徒俩从无到有一点点打拼出来的,如今在京城小有名气,甚至成为闽菜行业的标杆。一路走来,赵一斌觉得自己特别幸运,感谢师父孙连江的教导,感谢所有自己遇到的人给予的帮助。现在,八闽食府的牌子交到了自己手里,赵一斌觉得自己必须更加努力,让传统闽菜技艺在北京传承下去,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里,喜欢闽菜的味道。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