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7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名城,在漫长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融中积累了丰富的档案资源。
北京,这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7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名城,在漫长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融中积累了丰富的档案资源。它们记录了这片土地的风雨兴衰,见证了人民的智慧创造,无声讲述着厚重的历史。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档案馆馆藏达316万卷(件),包括记录民国时期北京(平)发展演变和社会变迁全貌的近98万卷(册)民国档案,历届奥运会举办城市中留存最完整、最齐全、最系统的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档案,反映国家大事要事、国际交往等类型的重大活动档案等。如何让这些卷帙浩繁的档案焕发时代光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是一代代首都档案人的重要使命和永恒课题。近年来,市档案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要求,守正创新、真抓实干,推出了一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开发利用精品成果,形成了展览、图书、文创、短视频等多维度档案产品供给格局,以档资政、以档惠民、以档育人取得了显著成效。
资政服务精准有效
档案库加速变为思想库

《档案参阅》 市档案馆供图
2020年7月,创办了为市领导提供决策参考的文化内刊——《档案参阅》。围绕古都风貌、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重点工作,聚焦首都北京的“四个中心”功能定位,精心开展选题策划,利用丰富的档案资源讲述北京的党史故事、老城故事、建设往事、发展新事,版式风格图文并茂,文风清新朴实,突出北京特色、档案特色,一经推出便备受关注。市委主要领导同志先后4次作出批示,称赞“《档案参阅》办得好”。《档案参阅》4位作者还受邀参加正在立法过程中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座谈会,为修订工作建言献策。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陆续推出《浴血斗争的北京(北平)共产党》《李大钊在北京的革命活动》《档案里的五四运动》《党旗的故事》(上下)《中共北京(北平)党组织早期领导人群像谱》《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始末》,为党史学习教育注入鲜活内容;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编发《青年毛泽东在北京的红色足迹》,带领读者回溯伟人的青春岁月,感悟其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初心与担当;为助力北京打造“博物馆之城”,编发《北京博物馆发展史略》,从档案视角梳理北京博物馆的发展脉络,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参考;2024年党纪学习教育期间,编发《北平和平解放中的“金规铁律”》,为学习教育提供生动素材。截至2024年底,共出刊108期,吸引多家兄弟单位前来交流“取经”,多篇稿件被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号”重点推荐,已成为具有北京特色的“档案资政服务金名片”。
档案编研寻旧觅新
讲述京城往事今生
编研是档案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市档案馆编研工作历史悠久,1986年创办的《北京档案史料》,现已连续出版39年,推出了大量近现代北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料和研究文章,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为“研究北京史不可缺少的必备的学术性、资料性丛书”。2018年,为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推动编研向“智库”转型,《北京档案史料》采取专辑形式出版,每本专辑聚焦一个主题,如《西山——永定河生态环境治理》《人文西山》为加强北京的“三个文化带”保护发展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档案中的北京国庆庆祝活动》《档案中的体育盛会》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迎接2022年北京冬奥盛会营造浓厚氛围;《档案中的灾害防治》《民族融合·北京地区民族史料研究》为加强和改进自然灾害防范、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参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凭证。
注重在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选题上出成果,如围绕“七七事变”、抗战胜利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出版《“七七事变”前后北京地区抗日活动》《绝对真相:日本侵华期间档案史料选》《证据——日本侵华暴行调查档案全编(京津冀卷)》等。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出版《五四运动档案史料选编》。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将32组349件历史档案进行整理,影印出版《中国共产党北京(平)党组织活动纪实》,全面反映中共北京(平)党组织的创立及领导人民开展的革命运动。2023年,精选301件具有研究价值和典型意义的珍贵红色档案,编辑出版国家档案局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北京市档案馆红色档案图录》,为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提供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教材。截至2024年底,共编辑出版画册、工具书等60余种,这些具有深厚地方特色、蕴含着丰富史料和学术价值的编研成果,深受各界好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进一步扩大了编研成果的影响力。同时,赴中国矿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编研成果进校园”赠书活动,使红色档案成为大思政课的生动教材,充分发挥档案工作育人作用。
主题展览精彩纷呈
档案文化惠民乐民
2019年新馆启用,成为北京东南三环的文化新地标和展示首都历史文化的“新窗口”,新馆展厅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为展览陈列提档升级打牢了基础。市档案馆历史上的首个常设展——“档案见证北京”随同新馆一同震撼亮相。展览以北京历史文化、城市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民生大观为主线,展出670余件珍贵档案,包括毛泽东关于北京地铁筹建的批示、侯仁之《北京建城记》手稿、2008年奥运会体育场馆鸟巢模型等。这些档案跨越时空,讲述了北京城的百年变迁。在展览中,公众还能在电子档案区欣赏“动”起来的北京往事,在声音档案区聆听最传统的北京“胡同声音”,重温老北京人的回忆。
自搬入新馆后,紧紧围绕国家大事和重要时间节点,先后推出23个重磅展览,这些展览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容丰富,展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使档案有效助力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如,在北平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推出“古都新生 人民胜利——北平和平解放纪念展”,通过500余件档案、资料、图片、图表等,生动再现北平和平解放的历程。2019年,配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策划推出“不忘初心使命 传承红色基因——中共北平党组织活动”展览,成为全市党员干部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阵地,馆领导还以展陈为主要内容赴市委组织部、市编办、市委研究室、市委办公厅等部门单位作专题讲座;同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联合北汽集团等6家国企推出“新中国的记忆——市管企业档案联展”,全面反映了新中国成立至今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改革创新的历程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2021年,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充分挖掘红色档案资源,推出“播火——李大钊革命活动档案史料展”和“破晓——中国共产党北平党组织活动”两个红色档案史料展览。2022年10月,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举办“喜迎二十大 档案颂辉煌——首都城市建设十年映像”展览,紧紧围绕首都建设发展新篇,诠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上的成功实践。北京冬奥会期间,联合北京奥促中心等单位共同举办“我们的奥运”主题展览,全面呈现中国奥运健儿风采和全民参与奥运、支持奥运、助力奥运的精神与力量。2023年,推出“最美中轴线”主题展,充分发掘中轴线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助力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2024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为把中国理想都城秩序再次集中展示在世人面前,精心打造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折子工程“合院之城——北京古都文化档案史料展”,通过“一城一院一胡同”的形式展示北京城的“传承美,格局美,精神美”,让广大观众身临其境感受老北京民居院落的历史风貌。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推出“祝福祖国 筑梦前行——国庆彩车模型展”,通过32组国庆彩车模型及200余份档案、照片、视频等,再现开国大典和历次国庆典礼的精彩瞬间。这些展览推出之后,观展人群络绎不绝,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档案馆,了解历史,传承文化,从2019年6月9日新馆开馆至今,接待观展人数已超过33万。

举办“你好,北京中轴线!”主题活动 市档案馆供图
依托丰富的展览和优质场地资源,市档案馆于2020年11月创新打造了面向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品牌——游学堂,每周六常态化开展活动。4年多来,推出了“档案中的文化雅集”“档案馆里的中国年”“走进北京非遗文化”“你好,北京中轴线!”“追寻红色足迹”等100余次活动,参与的中小学生人数超过5000,搭建起了档案馆与大众交流互动的桥梁,成为弘扬古都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有力抓手。其中,“档案馆里读北京”游学堂活动入围中国档案学会2024年新时代档案文化建设年度案例。市档案馆还与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共建学生教学实践基地,在展厅现场设置“走读北京”高校体验课,举办“档案见证北京”大讲堂等活动,不断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并被评为“2021北京网红打卡地”和北京红色旅游景点。
档案资源多元开发
构建服务利用新矩阵
市档案馆积极创新传播方式,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有声小说、文创产品等。依托各大主流媒体及馆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推广,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体系,让档案文化“出圈”又“出彩”。
建党百年之际,深挖红色档案资源,拍摄《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等4个短视频,并参加国家档案局“凝百年之辉,筑兰台之梦”微视频展播活动。依托馆藏档案、编研成果和“档案见证北京”展览,拍摄《红色报人邵飘萍》等12集《北京红色档案》系列短视频和《燎原之火》《精神永存》两集专题片,在北京广播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受到社会公众广泛关注,超百万人次收看,并多次登上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号”热文榜。《北平解放前夕的隐蔽战线》《地下党员大会师》分别在第一届、第二届“追寻先烈足迹”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中荣获“机构推选优秀作品”奖。国际档案日期间,与天津市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共同举办“喜迎建党百年 传承红色基因——京津冀档案馆红色视频联播”活动,通过三地媒体平台播出,共同向建党百年献礼。2023年,围绕“立心铸魂——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北京篇章”主题展览,推出10集专题片,在全市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并入选中组部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发挥落地于市档案馆的华北地区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的优势,拍摄32集《档案传统修裱技术》教学短视频,宣传推广档案保护专业技能。2024年,为纪念北平和平解放75周年,推出“北平和平解放”9集系列短视频;依托国庆彩车模型展,拍摄制作了8集系列微视频,积极营造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浓厚氛围。依托“档案见证北京”和“中国档案珍品展”的展陈内容,制作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45集短视频。推出《诵读时代珍档 青春逐梦兰台》等5部宣传片,生动展现档案工作和档案人风采。与《北京日报》联动,推出5集《“北京号”号主行》系列短视频,探寻档案里的北京城市记忆。各个主题的系列档案融媒体产品在腾讯视频、新浪微博、小红书、抖音、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上广泛传播,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档案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为适应新形势和新时代档案工作发展要求,不断对系列展览进行多维度开发,扩大展览的传播面和影响面。在北京市档案信息网推出“档案见证北京”全景网上展厅,让公众足不出户“云游”档案馆。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主题,策划推出“档案见证小康路”网上图片展,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历程。发挥“双奥之馆”优势,推出“奥林匹克教育数字孪生馆”网上展馆,展现奥运档案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创新应用新媒体手段,制作《李大钊》等一批优秀党史故事有声小说,拓展档案文化的传播途径。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探索让档案文化“活起来”“动起来”的方式方法,精心设计打造一系列主题鲜明、内涵深厚、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的文创产品。如,以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京师五城图》为主要图案的文创丝巾,取材于市档案馆一层中央大厅大型壁画“京华韵”的文创拼图,印有清末民国时期历史真实图像资料的明信片、冰箱贴,还有雨伞、书袋、书签、卷轴、折页等。这些文创产品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将档案元素与日常生活用品相结合,让公众在使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档案文化魅力、普及档案知识,共同守护和传承北京的历史文化记忆。在中国档案学会首届档案文创作品展示评比活动中,参赛作品《京师五城图》文创丝巾、满汉双语档案文创折扇及团扇、“京华韵”壁画文创拼图分获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过往佳绩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档案工作纵贯古今、横跨百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档案,任何工作最终都将形成档案。市档案馆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秉持初心、勇立潮头,以改革的精神、改革的思维、改革的方法不断创新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努力推出更多高质量、有特色的展览和文化产品,为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作者:程勇,系北京市档案馆馆长
来源: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4月24日 总第4279期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