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甲!中国装甲力量是如何"碾压全球"的?_北京时间

大国重甲!中国装甲力量是如何

大国重甲!中国装甲力量是如何"碾压全球"的?,中国,全球,大国,碾压,力量,甲,装甲

大国重甲!中国装甲力量是如何

本文系北京时间军事建军90周年系列报道一:今天带大家共同回顾中国装甲力量的崛起之路。 【本文系北京时间军事建军90周年系列报道一】101年前的1916年,被冠以“水柜”这一无比怪异之名的武器诞生了。恐怕谁都未曾想到,这一在当时笨重不堪且方方正正的“楞家伙”一经问世就成为了世界上综合作战能力最强大的陆战兵器。自一战时期的索姆河战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从数次中东战争的大规模坦克战到千辆联军坦克以“打带跑”的形式快速运动几百公里打出来的海湾战争……百年后的今天,坦克依旧无愧于“陆战之王”的威猛称号,并在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中主宰着陆地战场。 在中国陆军的装备序列中,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优先级始终居于前列。这一方面与其强悍的作战威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作为世界级大国的中国必须自力更生,切不可让主战装备命脉握于他国之手有关。回顾中国陆军装甲力量发展过程,其可谓走过了一条“从人尽可欺到碾压全球”的道路,之中的种种尝试、努力、艰辛和收获都极为值得我们仔细挖掘与回味。在建军90周年之际,对中国坦克工业的回顾无疑意义深远。 作为人民解放军装甲力量的起步者与奠基者,很遗憾的是,有着“功臣号”美名的97式中型坦克并非“made in China”。“功臣号”是在1945年11月,从沈阳日本关东军坦克修理厂搜集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辆坦克。 虽然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坦克工业较为薄弱,根本比不了如苏联或德国这种把坦克技术与战术皆发展至近乎“艺术等级”的工业强国。但是,在亚洲战场上,以区区日军97式坦克这种“薄皮大馅”的东西还是曾一度无比猖狂。 必须承认的是,包括“功臣号”在内的诸多由缴获而来的坦克等装备虽性能平平,但其对人民解放军装甲力量的发展依然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历史地位不容置疑。它们是中国装甲兵的最初的根基,并为解放战争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与很多人的认识不同,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尝试自行生产的第一款坦克其实并非在今天被广泛流传的“五对负重轮”,即59式中型坦克,而是相对不为人知一些的“58式”中型坦克。 58式是中国陆军对从苏联进口的T-34-85坦克的称呼。解放军在58式坦克身上了解了坦克的基本布局,并对其进行了一些“小打小闹”式的改进,如换装性能更好的电台和增加高射机枪枪座等……不过,T-34-85虽为一代名车,其性能毕竟已老。1946年2月,苏联第一辆量产型的T-54中型坦克(早期型)交付部队,瞬间与T-34-85拉开代差,而眼光敏锐且独到的中国陆军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变化。图为朝鲜战争中的志愿军T-34-85坦克。 59式坦克,“五对负重轮”传说的开山之作,其是中国在参考苏联T-54A中型坦克基础的上仿制而来的。从1959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59式坦克一直是解放军陆军的主要装甲力量。直至今天,中国依旧保有千余量在役状态的59式坦克,这款老装备的服役期近60年之久,是一代又一代解放军装甲兵最好的伙伴与难忘的回忆。 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幻与国内轻重工业发展的艰辛,解放军陆军不得不长期依赖59式中型坦克打天下,由此也开启了“五对负重轮”的传奇生涯。59、59-1、59-2、59-2A、59D、59-120……层出不穷的“59家族成员”几乎穷尽了人类对一款坦克的改进想象力。图为装备120毫米滑膛炮的59-120坦克。 “你好,我是59”,“兄弟你好,我也是59”,“这么巧,我也是59,只是没见过你这模样的”……对59式坦克的种种“魔改”不仅有效维持和提升了中国陆军的装甲作战力量,也通过武器出口的形式为国家赚来了大笔“银子”。更重要的是,其让中国坦克工程师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受到了锻炼,为未来研发和装备性能更好的坦克提供了基础与保证。图为出口外国的59某改型坦克。 当然,虽说遭技术封锁,但中国坦克工程师也并不只是死抱着59式坦克不放,曾经的WZ122A和WZ122B中型坦克(即“三液”和“三机”坦克样车)就是最好的例子。大口径坦克炮、高功率新型发动机、新一代整车核生化防护系统、液压传动、液压辅助转向、液压悬挂……等等一系列新技术纷纷上马。图为三液坦克样车。 然而,坦克技术的“大跃进”需要强大的技术储备,以当时的中国坦克工业水平来说,上述新技术中的大多数都只是“贴在鼻子上的年糕——闻着香吃不着”。在技术上四处碰壁一圈后,认清自身实力的中国坦克工业依旧只能暂时回归老老实实改进“五对负重轮”的路上。包括其后出现的69式、79式、88A式等,皆可被视作是59式坦克的改型、大改型、深度大改型、深度大改最终型、真·深度大改最终型、真·深度大改最终型MK-II……中国几乎把59式坦克改到了“连他爸爸都认不出来”的地步。 从横向对比上看,中国国内坦克技术发展速度较慢,但世界各强国却从未停止对新型坦克的研发工作。如果说凭借中国坦克工程师的“锲而不舍”,能让身为战后第一代坦克的59式在改进后拥有与第二代坦克比肩的战力,那当外军纷纷装备现代化的第三代坦克时,59式再怎么改也根本无法与其正面抗衡了。图为美军M1A2主战坦克开火瞬间。 “59枪挑豹2”、“59大战M1A1”、“59完虐T-80”……任谁都知道,这近乎镜花水月。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周边各国已大量充斥战后第二代坦克(即第一代主战坦克),并开始少量换装第三代坦克时,如何为解放军装甲部队提供一款先进的第三代坦克已然刻不容缓。图为在伊拉克被击毁的中国69式坦克。 在1999年的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受阅坦克方阵中赫然出现两个前所未有的“新面孔”,即今日为我们津津乐道的96式坦克和初期型99式坦克(“9910”工程)。这两款装备125毫米口径滑膛炮和新型焊接炮塔的坦克颇具第三代坦克特征,事后也证明,今日大量装备解放军的96式及其改进型主战坦克与99式主战坦克的确战力强悍、性能可靠。 从近年来屡屡出国参赛的96式坦克来看,尽管其是中国第三代坦克中的“低端产品”(也被视作二代半坦克),但其综合性能已基本可与第三代坦克等量齐观。装备了大口径滑膛炮、先进的稳像式观瞄系统和新型复合装甲的96式主战坦克,只是在机动性上略逊于他国产品。 但不应忘记的是,96式是以80式坦克为基础逐步“小步快跑”改进而来的产品,庞大的装备量决定了其本就是中国陆军装甲战力“填充物”,而非金字塔塔尖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凭借96式的性能,中国陆军已然可保持对周边陆地接壤国家的装甲战力优势。 至于99式主战坦克,它可是中国陆军装甲序列中的“高端货”。当前,99A主战坦克使用的液力机械综合变速箱已经实现了无级转向、自动档、方向盘操纵,发动机最大功率设置为1102.5千瓦(1500马力)。在发动机功率上,99改坦克终于实现与美国M1A2、德国豹2、法国勒克莱尔等西方第三代坦克一致,比最近在坦克两项比赛中大出风头的T-72B3M坦克高出近一半。 在动力方面提升后,99大改坦克的防护能力就有了升级基础,99大改采用了更大、更重的全新楔形炮塔。德国豹2A6的炮塔正面尽管也呈现了楔形,但这是安装空心附加装甲后的形状。而与豹2A6不同的是,有照片显示,99大改坦克的炮塔正面基甲本身就是楔形,最大厚度超过1米。 至于坦克的利刃,即穿甲弹。中国的新型125毫米穿甲弹弹芯长径已达到30比1,高初速水平下基本达到与德国DM53和美国M829A2相同的穿甲水准。 从最早的仅能靠缴获外国坦克充实自身实力,到终于建立起完备的坦克工业生产线;从发疯般地对“五对负重轮”进行“魔改”,到研发并大量装备性能领先世界的先进主战坦克,中国坦克工业从诞生到腾飞的过程比起其他发达国家来说少用了几十年。相信在未来的时间中,中国装甲力量将始终保持“领先全球”和“碾压世界”的水平!

大国重甲!中国装甲力量是如何

大国重甲!中国装甲力量是如何"碾压全球"的?,中国,全球,大国,碾压,力量,甲,装甲

大国重甲!中国装甲力量是如何

本文系北京时间军事建军90周年系列报道一:今天带大家共同回顾中国装甲力量的崛起之路。 【本文系北京时间军事建军90周年系列报道一】101年前的1916年,被冠以“水柜”这一无比怪异之名的武器诞生了。恐怕谁都未曾想到,这一在当时笨重不堪且方方正正的“楞家伙”一经问世就成为了世界上综合作战能力最强大的陆战兵器。自一战时期的索姆河战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从数次中东战争的大规模坦克战到千辆联军坦克以“打带跑”的形式快速运动几百公里打出来的海湾战争……百年后的今天,坦克依旧无愧于“陆战之王”的威猛称号,并在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中主宰着陆地战场。 在中国陆军的装备序列中,坦克装甲车辆的发展优先级始终居于前列。这一方面与其强悍的作战威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作为世界级大国的中国必须自力更生,切不可让主战装备命脉握于他国之手有关。回顾中国陆军装甲力量发展过程,其可谓走过了一条“从人尽可欺到碾压全球”的道路,之中的种种尝试、努力、艰辛和收获都极为值得我们仔细挖掘与回味。在建军90周年之际,对中国坦克工业的回顾无疑意义深远。 作为人民解放军装甲力量的起步者与奠基者,很遗憾的是,有着“功臣号”美名的97式中型坦克并非“made in China”。“功臣号”是在1945年11月,从沈阳日本关东军坦克修理厂搜集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辆坦克。 虽然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坦克工业较为薄弱,根本比不了如苏联或德国这种把坦克技术与战术皆发展至近乎“艺术等级”的工业强国。但是,在亚洲战场上,以区区日军97式坦克这种“薄皮大馅”的东西还是曾一度无比猖狂。 必须承认的是,包括“功臣号”在内的诸多由缴获而来的坦克等装备虽性能平平,但其对人民解放军装甲力量的发展依然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历史地位不容置疑。它们是中国装甲兵的最初的根基,并为解放战争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与很多人的认识不同,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尝试自行生产的第一款坦克其实并非在今天被广泛流传的“五对负重轮”,即59式中型坦克,而是相对不为人知一些的“58式”中型坦克。 58式是中国陆军对从苏联进口的T-34-85坦克的称呼。解放军在58式坦克身上了解了坦克的基本布局,并对其进行了一些“小打小闹”式的改进,如换装性能更好的电台和增加高射机枪枪座等……不过,T-34-85虽为一代名车,其性能毕竟已老。1946年2月,苏联第一辆量产型的T-54中型坦克(早期型)交付部队,瞬间与T-34-85拉开代差,而眼光敏锐且独到的中国陆军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变化。图为朝鲜战争中的志愿军T-34-85坦克。 59式坦克,“五对负重轮”传说的开山之作,其是中国在参考苏联T-54A中型坦克基础的上仿制而来的。从1959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59式坦克一直是解放军陆军的主要装甲力量。直至今天,中国依旧保有千余量在役状态的59式坦克,这款老装备的服役期近60年之久,是一代又一代解放军装甲兵最好的伙伴与难忘的回忆。 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幻与国内轻重工业发展的艰辛,解放军陆军不得不长期依赖59式中型坦克打天下,由此也开启了“五对负重轮”的传奇生涯。59、59-1、59-2、59-2A、59D、59-120……层出不穷的“59家族成员”几乎穷尽了人类对一款坦克的改进想象力。图为装备120毫米滑膛炮的59-120坦克。 “你好,我是59”,“兄弟你好,我也是59”,“这么巧,我也是59,只是没见过你这模样的”……对59式坦克的种种“魔改”不仅有效维持和提升了中国陆军的装甲作战力量,也通过武器出口的形式为国家赚来了大笔“银子”。更重要的是,其让中国坦克工程师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受到了锻炼,为未来研发和装备性能更好的坦克提供了基础与保证。图为出口外国的59某改型坦克。 当然,虽说遭技术封锁,但中国坦克工程师也并不只是死抱着59式坦克不放,曾经的WZ122A和WZ122B中型坦克(即“三液”和“三机”坦克样车)就是最好的例子。大口径坦克炮、高功率新型发动机、新一代整车核生化防护系统、液压传动、液压辅助转向、液压悬挂……等等一系列新技术纷纷上马。图为三液坦克样车。 然而,坦克技术的“大跃进”需要强大的技术储备,以当时的中国坦克工业水平来说,上述新技术中的大多数都只是“贴在鼻子上的年糕——闻着香吃不着”。在技术上四处碰壁一圈后,认清自身实力的中国坦克工业依旧只能暂时回归老老实实改进“五对负重轮”的路上。包括其后出现的69式、79式、88A式等,皆可被视作是59式坦克的改型、大改型、深度大改型、深度大改最终型、真·深度大改最终型、真·深度大改最终型MK-II……中国几乎把59式坦克改到了“连他爸爸都认不出来”的地步。 从横向对比上看,中国国内坦克技术发展速度较慢,但世界各强国却从未停止对新型坦克的研发工作。如果说凭借中国坦克工程师的“锲而不舍”,能让身为战后第一代坦克的59式在改进后拥有与第二代坦克比肩的战力,那当外军纷纷装备现代化的第三代坦克时,59式再怎么改也根本无法与其正面抗衡了。图为美军M1A2主战坦克开火瞬间。 “59枪挑豹2”、“59大战M1A1”、“59完虐T-80”……任谁都知道,这近乎镜花水月。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周边各国已大量充斥战后第二代坦克(即第一代主战坦克),并开始少量换装第三代坦克时,如何为解放军装甲部队提供一款先进的第三代坦克已然刻不容缓。图为在伊拉克被击毁的中国69式坦克。 在1999年的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受阅坦克方阵中赫然出现两个前所未有的“新面孔”,即今日为我们津津乐道的96式坦克和初期型99式坦克(“9910”工程)。这两款装备125毫米口径滑膛炮和新型焊接炮塔的坦克颇具第三代坦克特征,事后也证明,今日大量装备解放军的96式及其改进型主战坦克与99式主战坦克的确战力强悍、性能可靠。 从近年来屡屡出国参赛的96式坦克来看,尽管其是中国第三代坦克中的“低端产品”(也被视作二代半坦克),但其综合性能已基本可与第三代坦克等量齐观。装备了大口径滑膛炮、先进的稳像式观瞄系统和新型复合装甲的96式主战坦克,只是在机动性上略逊于他国产品。 但不应忘记的是,96式是以80式坦克为基础逐步“小步快跑”改进而来的产品,庞大的装备量决定了其本就是中国陆军装甲战力“填充物”,而非金字塔塔尖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凭借96式的性能,中国陆军已然可保持对周边陆地接壤国家的装甲战力优势。 至于99式主战坦克,它可是中国陆军装甲序列中的“高端货”。当前,99A主战坦克使用的液力机械综合变速箱已经实现了无级转向、自动档、方向盘操纵,发动机最大功率设置为1102.5千瓦(1500马力)。在发动机功率上,99改坦克终于实现与美国M1A2、德国豹2、法国勒克莱尔等西方第三代坦克一致,比最近在坦克两项比赛中大出风头的T-72B3M坦克高出近一半。 在动力方面提升后,99大改坦克的防护能力就有了升级基础,99大改采用了更大、更重的全新楔形炮塔。德国豹2A6的炮塔正面尽管也呈现了楔形,但这是安装空心附加装甲后的形状。而与豹2A6不同的是,有照片显示,99大改坦克的炮塔正面基甲本身就是楔形,最大厚度超过1米。 至于坦克的利刃,即穿甲弹。中国的新型125毫米穿甲弹弹芯长径已达到30比1,高初速水平下基本达到与德国DM53和美国M829A2相同的穿甲水准。 从最早的仅能靠缴获外国坦克充实自身实力,到终于建立起完备的坦克工业生产线;从发疯般地对“五对负重轮”进行“魔改”,到研发并大量装备性能领先世界的先进主战坦克,中国坦克工业从诞生到腾飞的过程比起其他发达国家来说少用了几十年。相信在未来的时间中,中国装甲力量将始终保持“领先全球”和“碾压世界”的水平!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