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的“七夕劫”:捉虫村民一季赚1万_北京时间

萤火虫的“七夕劫”:捉虫村民一季赚1万

2016年8月4日,江西赣州宁都县。当地村民在大沽乡捕捉萤火虫。被捉到的萤火虫将集中销往上海、杭州、武汉、南京等地。每次根据主办方的活动规模及要求,需要放飞10万只甚至更多。

萤火虫的“七夕劫”:捉虫村民一季赚1万

2016年08月09日,江西省赣州市,夏末,雄性成年萤火虫在温润的稻田间飞过,远处的微光闪烁,吸引着它们回应、靠近,可是突然间,白色的网兜从天而降将它们困住。一夜之间,成千上万的萤火虫被装在塑料瓶里,被送上开往城市的长途车。图中闪烁的摩托车车灯正是模拟了雌性萤火虫的发光信号,吸引了在空中寻找伴侣的雄萤。视觉中国供图。 40岁出头的李岳(化名)是宁都县大沽乡的农用车司机。到了晚上,他换上雨靴,骑着摩托车和妻子一块儿到田间为“虫头”捕捉萤火虫。“一般出门前都给虫头打个电话,没有订单他们不收,我们就不抓了。”他说。
一条溪水流经大沽乡外,月光和星光洒在山谷里,偶尔有萤火虫飞过,用蓝绿色的微光,点亮了乡间平凡的景色。李岳在一块稻田边停下来,打开摩托车的车灯,灯头一闪一闪,十几分钟后,便有萤火虫扑来,他只要守着,便能用一张挂在长竹竿上的网具,轻易的抓住他们。“我们不像别人,骑着车跑到好远去抓,到(凌晨)两三点才回来。我们就在近一点的地方,抓几个小时就回去了。”李岳一边说着,一边盯着眼前飞近的虫子。据他说,抓得多的人,一晚上能捕到一千多只,像他这样不费劲的,多的时候也能网住上百只。 晚上的工作结束后,李岳要赶到镇上的“虫头”家里去交易。一只成年的萤火虫一般只有一周的存活时间。在度过漫长的幼虫期而长为成虫后的这短短的7天里,它们只靠着吸食少量的水活着,用尽所有的力气在夜晚寻找它们的伴侣,然后产下尽可能多的虫卵,让种群生生不息。李岳口中的“虫头”是当地几乎人人都认识的萤火虫收购者何剑明。李回忆说他们小时候玩耍时也常抓萤火虫,但没有人想到以此营生。早几年何剑明为了找人帮他抓虫,免费给人提供网具,还请人吃饭,现在他的生意火起来了,上他家的捕萤人络绎不绝。 在大沽乡,捕捉萤火虫成了当地许多人的一项副业。澎湃新闻探访时,一个山谷里每隔着几百米就有一户在捕萤。大沽所在的宁都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宁都政府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明,当地农民的人均一年可支配收入不足万元。但经济的滞后,保留下了森林和湿地,大量耕种的水稻,再加之湿润的气候,使宁都成为萤火虫的理想居所距离大沽不远的村庄阳霁,由于“虫头”的到来,不少家庭也加入了捕萤队伍。62岁的村民胡技宏说,他抓了三年,今年因为眼睛不好才停止。去年在6-9月间捕萤赚了约一万元,几乎是他一年种地收入的两倍。 岳桦自2014年起开始关注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的萤火虫展,他回到他的家乡宁都对萤火虫的捕捉和交易进行了调查。在南昌近日举行的一场放飞活动中,他站在活动现场的售票处劝告人们不要买票,不要成为助推野外捕捉的参与者,但应者寥寥。岳桦自2014年起开始关注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的萤火虫展,他回到他的家乡宁都对萤火虫的捕捉和交易进行了调查。去年他和几位志愿者成立了名为“萤火虫生态线”的志愿者组织,旨在保护萤火虫野外种群和栖息地。据他们统计,去年和今年各地的展览都不少于80场。他们还统计了淘宝上那些可见的小宗交易,结果是,绝大多数供展出的虫子都来自于他的家乡宁都。 许多的捕萤者都对何剑明的养殖场表示怀疑。“养殖场?笑死人了,都是抓去卖给他的!”他的一位同乡说。对于萤火虫的研究者们来说,商业化养殖从技术上来说虽然可行,但萤火虫的成长对空气、水和土壤等环境因素要求苛刻,这使得人工培育成本高昂。付新华计算过,在他的萤火虫繁育中心,一只虫子的成本在20元左右,即使扩大规模,也难以将成本降至10元以下。这比起在网上被贩卖的虫子售价至少高出3倍。 经济的滞后,保留下了森林和湿地,大量耕种的水稻,再加之湿润的气候,使宁都成为萤火虫的理想居所。七夕的临近,带动了萤火虫交易市场升温,随着“虫头”订单的增加,一只虫子的收购价也从一月前的5角上涨到7角,更多人加入到“捕萤大军”。夜晚,走在大耒山幽静而崎岖的山路上,乌云遮挡了月光,数不清的萤火虫在路旁的草丛中闪耀,偶尔有萤火虫在低空无声飞行,用它们身体的光讲着爱的语言。对于付新华来说,没有什么放飞能比这样的情景更美妙。他说,他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都会明白城市里扭曲的放飞并不是真正的美。

萤火虫的“七夕劫”:捉虫村民一季赚1万

2016年8月4日,江西赣州宁都县。当地村民在大沽乡捕捉萤火虫。被捉到的萤火虫将集中销往上海、杭州、武汉、南京等地。每次根据主办方的活动规模及要求,需要放飞10万只甚至更多。

萤火虫的“七夕劫”:捉虫村民一季赚1万

2016年08月09日,江西省赣州市,夏末,雄性成年萤火虫在温润的稻田间飞过,远处的微光闪烁,吸引着它们回应、靠近,可是突然间,白色的网兜从天而降将它们困住。一夜之间,成千上万的萤火虫被装在塑料瓶里,被送上开往城市的长途车。图中闪烁的摩托车车灯正是模拟了雌性萤火虫的发光信号,吸引了在空中寻找伴侣的雄萤。视觉中国供图。 40岁出头的李岳(化名)是宁都县大沽乡的农用车司机。到了晚上,他换上雨靴,骑着摩托车和妻子一块儿到田间为“虫头”捕捉萤火虫。“一般出门前都给虫头打个电话,没有订单他们不收,我们就不抓了。”他说。
一条溪水流经大沽乡外,月光和星光洒在山谷里,偶尔有萤火虫飞过,用蓝绿色的微光,点亮了乡间平凡的景色。李岳在一块稻田边停下来,打开摩托车的车灯,灯头一闪一闪,十几分钟后,便有萤火虫扑来,他只要守着,便能用一张挂在长竹竿上的网具,轻易的抓住他们。“我们不像别人,骑着车跑到好远去抓,到(凌晨)两三点才回来。我们就在近一点的地方,抓几个小时就回去了。”李岳一边说着,一边盯着眼前飞近的虫子。据他说,抓得多的人,一晚上能捕到一千多只,像他这样不费劲的,多的时候也能网住上百只。 晚上的工作结束后,李岳要赶到镇上的“虫头”家里去交易。一只成年的萤火虫一般只有一周的存活时间。在度过漫长的幼虫期而长为成虫后的这短短的7天里,它们只靠着吸食少量的水活着,用尽所有的力气在夜晚寻找它们的伴侣,然后产下尽可能多的虫卵,让种群生生不息。李岳口中的“虫头”是当地几乎人人都认识的萤火虫收购者何剑明。李回忆说他们小时候玩耍时也常抓萤火虫,但没有人想到以此营生。早几年何剑明为了找人帮他抓虫,免费给人提供网具,还请人吃饭,现在他的生意火起来了,上他家的捕萤人络绎不绝。 在大沽乡,捕捉萤火虫成了当地许多人的一项副业。澎湃新闻探访时,一个山谷里每隔着几百米就有一户在捕萤。大沽所在的宁都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宁都政府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明,当地农民的人均一年可支配收入不足万元。但经济的滞后,保留下了森林和湿地,大量耕种的水稻,再加之湿润的气候,使宁都成为萤火虫的理想居所距离大沽不远的村庄阳霁,由于“虫头”的到来,不少家庭也加入了捕萤队伍。62岁的村民胡技宏说,他抓了三年,今年因为眼睛不好才停止。去年在6-9月间捕萤赚了约一万元,几乎是他一年种地收入的两倍。 岳桦自2014年起开始关注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的萤火虫展,他回到他的家乡宁都对萤火虫的捕捉和交易进行了调查。在南昌近日举行的一场放飞活动中,他站在活动现场的售票处劝告人们不要买票,不要成为助推野外捕捉的参与者,但应者寥寥。岳桦自2014年起开始关注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的萤火虫展,他回到他的家乡宁都对萤火虫的捕捉和交易进行了调查。去年他和几位志愿者成立了名为“萤火虫生态线”的志愿者组织,旨在保护萤火虫野外种群和栖息地。据他们统计,去年和今年各地的展览都不少于80场。他们还统计了淘宝上那些可见的小宗交易,结果是,绝大多数供展出的虫子都来自于他的家乡宁都。 许多的捕萤者都对何剑明的养殖场表示怀疑。“养殖场?笑死人了,都是抓去卖给他的!”他的一位同乡说。对于萤火虫的研究者们来说,商业化养殖从技术上来说虽然可行,但萤火虫的成长对空气、水和土壤等环境因素要求苛刻,这使得人工培育成本高昂。付新华计算过,在他的萤火虫繁育中心,一只虫子的成本在20元左右,即使扩大规模,也难以将成本降至10元以下。这比起在网上被贩卖的虫子售价至少高出3倍。 经济的滞后,保留下了森林和湿地,大量耕种的水稻,再加之湿润的气候,使宁都成为萤火虫的理想居所。七夕的临近,带动了萤火虫交易市场升温,随着“虫头”订单的增加,一只虫子的收购价也从一月前的5角上涨到7角,更多人加入到“捕萤大军”。夜晚,走在大耒山幽静而崎岖的山路上,乌云遮挡了月光,数不清的萤火虫在路旁的草丛中闪耀,偶尔有萤火虫在低空无声飞行,用它们身体的光讲着爱的语言。对于付新华来说,没有什么放飞能比这样的情景更美妙。他说,他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都会明白城市里扭曲的放飞并不是真正的美。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