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当"职业农民"折射时代变迁_北京时间

据报载,南京11名年轻大学生扎根当地农村的蔬菜合作社,日复一日种菜、卖菜,当起了"...

内容摘要:据报载,南京11名年轻大学生扎根当地农村的蔬菜合作社,日复一日种菜、卖菜,当起了"职业农民",时间最长的已干了6年,收入最高者年薪达30万元。当然,给选择当农民的大学生点赞,绝非鼓励所有大学生都去当农民。

据报载,南京11名年轻大学生扎根当地农村的蔬菜合作社,日复一日种菜、卖菜,当起了"职业农民",时间最长的已干了6年,收入最高者年薪达30万元。

曾经,无数农村学子寒窗苦读,只为跳出农门;如今,大学毕业生却转身当起了农民,免不了让一些人感慨"时代不同了"。更何况,大学生当农民还获得了不菲的收入,就更具典型意义。

其实,务农从来不是什么不体面的事。《汉书》有云,"农,天下之大本也"。农业系国之命脉,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无论工业化、信息化推进到何种程度,农业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都不可撼动。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背后留下了巨大的劳动力缺口尤其是人才缺口。今天的农村,才真正称得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新闻中提到的这十几名大学生,正是看到了这一趋势,瞅准了优质蔬菜的市场需求,主动加盟或承包当地的蔬菜合作社,并通过搭建电商平台,拓宽了市场销售渠道,使合作社得以迅速发展,他们个人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年薪30万,对于很多年轻人显然有不小的吸引力。但想到"农民"二字,瞬间打起退堂鼓的恐怕不在少数。毕竟,"体面""高薪""轻松"是所谓理想工作的几大核心要素,当"职业农民"即便有不错的收入,但风里来雨里去,辛苦劳累自不必说,关键是"说出去没面子",何况有些家长也不理解和支持。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才能感到最大的快乐。如果一份工作既能满足从业者对资产、工作保障等方面的安全需要,又能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的工作无疑是具备吸引力的。应当说,选择当"职业农民"的大学生,上述两大需要是能得到满足的。他们当下更需要和有所欠缺的,是尊重层面的需要,这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密不可分。但事情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除了新闻中提到的家长的逐渐理解和支持,公共舆论也在发生转变。透过网民评论可知,对"大学生当农民"感到惊讶不解的已属少数,更多的人认为"农业发展需要更多高层次人才""行行出状元""种菜也能致富",并称赞他们是"有志青年"。

在高等教育日渐走向大众化的今天,如果大学生群体仍抱持所谓"天之骄子"的身段和面子不放,难免显得迂腐固执,且容易在现实中碰壁。今年,大学毕业生将达到创纪录的795万人,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大学生当农民"的新闻,或许能给年轻学子有益启示。当然,给选择当农民的大学生点赞,绝非鼓励所有大学生都去当农民。事实上,此事传递出的核心价值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择业的诀窍在于选择适合自身特长和志趣的岗位。新闻中提到,这些选择当"职业农民"的大学生,本身所学多是农林、园艺等专业,而他们也愿意到农村发展。因此,一些大学生主动选择当"职业农民",并不是一种浪费,而恰恰是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人才自然流动的结果。

至于有人借此抛出"读书无用论",纯属无稽之谈。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掌握足够的知识和技术,在职业选择上,才能获得更大空间、更多机遇。农业升级换代,需要更多有知识、有干劲、能吃苦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学生才俊的加入,为这一群体注入了强大的智力支持;而为他们搭建能发挥其专长的平台,提供有吸引力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关键所在。

(作者杨国营,系中国教育报记者)

据报载,南京11名年轻大学生扎根当地农村的蔬菜合作社,日复一日种菜、卖菜,当起了"...

内容摘要:据报载,南京11名年轻大学生扎根当地农村的蔬菜合作社,日复一日种菜、卖菜,当起了"职业农民",时间最长的已干了6年,收入最高者年薪达30万元。当然,给选择当农民的大学生点赞,绝非鼓励所有大学生都去当农民。

据报载,南京11名年轻大学生扎根当地农村的蔬菜合作社,日复一日种菜、卖菜,当起了"职业农民",时间最长的已干了6年,收入最高者年薪达30万元。

曾经,无数农村学子寒窗苦读,只为跳出农门;如今,大学毕业生却转身当起了农民,免不了让一些人感慨"时代不同了"。更何况,大学生当农民还获得了不菲的收入,就更具典型意义。

其实,务农从来不是什么不体面的事。《汉书》有云,"农,天下之大本也"。农业系国之命脉,无论人类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无论工业化、信息化推进到何种程度,农业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基础性地位都不可撼动。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背后留下了巨大的劳动力缺口尤其是人才缺口。今天的农村,才真正称得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新闻中提到的这十几名大学生,正是看到了这一趋势,瞅准了优质蔬菜的市场需求,主动加盟或承包当地的蔬菜合作社,并通过搭建电商平台,拓宽了市场销售渠道,使合作社得以迅速发展,他们个人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年薪30万,对于很多年轻人显然有不小的吸引力。但想到"农民"二字,瞬间打起退堂鼓的恐怕不在少数。毕竟,"体面""高薪""轻松"是所谓理想工作的几大核心要素,当"职业农民"即便有不错的收入,但风里来雨里去,辛苦劳累自不必说,关键是"说出去没面子",何况有些家长也不理解和支持。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才能感到最大的快乐。如果一份工作既能满足从业者对资产、工作保障等方面的安全需要,又能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的工作无疑是具备吸引力的。应当说,选择当"职业农民"的大学生,上述两大需要是能得到满足的。他们当下更需要和有所欠缺的,是尊重层面的需要,这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密不可分。但事情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除了新闻中提到的家长的逐渐理解和支持,公共舆论也在发生转变。透过网民评论可知,对"大学生当农民"感到惊讶不解的已属少数,更多的人认为"农业发展需要更多高层次人才""行行出状元""种菜也能致富",并称赞他们是"有志青年"。

在高等教育日渐走向大众化的今天,如果大学生群体仍抱持所谓"天之骄子"的身段和面子不放,难免显得迂腐固执,且容易在现实中碰壁。今年,大学毕业生将达到创纪录的795万人,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大学生当农民"的新闻,或许能给年轻学子有益启示。当然,给选择当农民的大学生点赞,绝非鼓励所有大学生都去当农民。事实上,此事传递出的核心价值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择业的诀窍在于选择适合自身特长和志趣的岗位。新闻中提到,这些选择当"职业农民"的大学生,本身所学多是农林、园艺等专业,而他们也愿意到农村发展。因此,一些大学生主动选择当"职业农民",并不是一种浪费,而恰恰是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人才自然流动的结果。

至于有人借此抛出"读书无用论",纯属无稽之谈。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掌握足够的知识和技术,在职业选择上,才能获得更大空间、更多机遇。农业升级换代,需要更多有知识、有干劲、能吃苦的新型"职业农民"。大学生才俊的加入,为这一群体注入了强大的智力支持;而为他们搭建能发挥其专长的平台,提供有吸引力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关键所在。

(作者杨国营,系中国教育报记者)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