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这两点,才真正理解了检视阅读的精髓_北京时间

铭记这两点,才真正理解了检视阅读的精髓

再说的明白一点:如果你以前没有用过检视阅读,在看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想要尝试并掌握检视阅读的方法,每练习一次最好读两遍,第一遍使用有系统的略读或者粗读,第二遍使用粗浅的阅读。

铭记这两点,才真正理解了检视阅读的精髓

文/湘乡的大树

0 检视阅读给我带来了什么

在不去掌握方法,你努力的天花板,可能永远是别人的脚底板 一文中,我提到了,之所以要研究读书方法,是因为我不会读书,而又想要有所突破。当时粗浅的阅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结合当时听得读书课程,初步确立了读书的四个阶段: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最近这段时间使用检视阅读的方法读过一些书,但是似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带着遇到的问题重新阅读了这本书的第四章。

我遇到的问题

检视阅读完一本书就可以认为自己真的读完并消化了这本书吗?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我陷入了为了阅读而阅读,为了检视而检视的坑,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又为了获得什么,似乎已经抛在脑后了。

检视阅读真的可以提高读书的速度吗?自从使用了检视阅读的方法,读书的速度"确实"快了不少,可是大多时候,纵然"阅读"完了,但仍旧不太明白或者理解作者在说什么。

1 作者所说的检视阅读到底是什么?

在作者看来,检视阅读是基础阅读的进阶,又是分析阅读的基础阶段,可以分为两种:有系统的略读或者粗读、粗浅的阅读。

这两种可以说是检视阅读的两种方法,也可以理解为检视阅读的两个步骤,总之是递进的关系。从技能练习的角度来说,对于初学者而言,最好将两者区分对待,从两个方面进行刻意练习,而对于有经验的阅读者来说,可以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

再说的明白一点:如果你以前没有用过检视阅读,在看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想要尝试并掌握检视阅读的方法,每练习一次最好读两遍,第一遍使用有系统的略读或者粗读,第二遍使用粗浅的阅读。而对于已经掌握检视阅读的读者来说,可以在一遍中同时做完这两个步骤中所要注意的事情。

有系统的粗读或者略读

(1)先看书名,然后如果有序言就先看序言。

(2)研究目录页。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

(4)最好不要放过外封皮上对于出版者的介绍。

(5)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读太多。

粗浅的阅读

规则很简单: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一遍,碰到不懂得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者思索。对于粗浅的阅读,一定要牢记一个要点:只关注你能理解的部分,没办法立即了解的马上略过,集中精神到你能看懂的地方,直至将全书读完。

3 谈谈检视阅读的目的

说到检视阅读的目的,肯定避不开读书的目的;检视阅读就是为了真正读书做铺垫。

一方面,很多时候,我们拿到一本书后,并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读这本书,也不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读,但总以为只要获取了书中的资讯及观点,就会对自己有帮助。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检视阅读,花比较少的时间确定这本书值不值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另一方面,检视阅读还是分析阅读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分析阅读的前奏,是读者想要了解全书内容的第一个必要的步骤。

4 理解的能力与阅读的速度

掌握了作者所说的检视阅读的两种方法后,还必须深入理解"理解力"与"阅读速度"这两个方面,将其运用到具体操作中,或者说用来指导具体实践,才算是真正掌握了检视阅读。

前面谈到,我的困惑之一是,虽然读的快了,但明白的速度跟不上,其实这就是个理解力与阅读速度是否匹配的问题。

无论是用哪种方法进行检视阅读,我们投入的时间都会是有限的,而且要尽量少,所以提高速度不可避免。那么我们真的要一味地追求速度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我看来,检视阅读的第一种方法,就是可以用来判断我们手中的到底是一种什么读物,是简单需要用极快的速度过一遍就行,还是很难需要用很慢的速度来读从而增加理解。这是技术问题,更是经验问题。当你检视阅读的书够多,自然很快就能判断出书的难易,从而决定阅读速度,但当你没有足够多的经验时,又只能通过书中的方法不断摸索。

对于阅读速度而言,我们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对于提升理解力而言,一方面可以是当地放慢速度,一方面可以尝试一下书中提到的"三指移动"指引阅读法。

最后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哪个方面的提升,都需要你去不断的练习(判断速度与提升理解力)。

大树的导航

系统的带你回顾我所做的一切,和你一起终身学习!

《如何阅读一本书》 《跃迁》 《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

《运动专题》 《生活随笔》

铭记这两点,才真正理解了检视阅读的精髓

再说的明白一点:如果你以前没有用过检视阅读,在看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想要尝试并掌握检视阅读的方法,每练习一次最好读两遍,第一遍使用有系统的略读或者粗读,第二遍使用粗浅的阅读。

铭记这两点,才真正理解了检视阅读的精髓

文/湘乡的大树

0 检视阅读给我带来了什么

在不去掌握方法,你努力的天花板,可能永远是别人的脚底板 一文中,我提到了,之所以要研究读书方法,是因为我不会读书,而又想要有所突破。当时粗浅的阅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结合当时听得读书课程,初步确立了读书的四个阶段: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最近这段时间使用检视阅读的方法读过一些书,但是似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带着遇到的问题重新阅读了这本书的第四章。

我遇到的问题

检视阅读完一本书就可以认为自己真的读完并消化了这本书吗?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我陷入了为了阅读而阅读,为了检视而检视的坑,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又为了获得什么,似乎已经抛在脑后了。

检视阅读真的可以提高读书的速度吗?自从使用了检视阅读的方法,读书的速度"确实"快了不少,可是大多时候,纵然"阅读"完了,但仍旧不太明白或者理解作者在说什么。

1 作者所说的检视阅读到底是什么?

在作者看来,检视阅读是基础阅读的进阶,又是分析阅读的基础阶段,可以分为两种:有系统的略读或者粗读、粗浅的阅读。

这两种可以说是检视阅读的两种方法,也可以理解为检视阅读的两个步骤,总之是递进的关系。从技能练习的角度来说,对于初学者而言,最好将两者区分对待,从两个方面进行刻意练习,而对于有经验的阅读者来说,可以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

再说的明白一点:如果你以前没有用过检视阅读,在看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想要尝试并掌握检视阅读的方法,每练习一次最好读两遍,第一遍使用有系统的略读或者粗读,第二遍使用粗浅的阅读。而对于已经掌握检视阅读的读者来说,可以在一遍中同时做完这两个步骤中所要注意的事情。

有系统的粗读或者略读

(1)先看书名,然后如果有序言就先看序言。

(2)研究目录页。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

(4)最好不要放过外封皮上对于出版者的介绍。

(5)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读太多。

粗浅的阅读

规则很简单: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一遍,碰到不懂得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者思索。对于粗浅的阅读,一定要牢记一个要点:只关注你能理解的部分,没办法立即了解的马上略过,集中精神到你能看懂的地方,直至将全书读完。

3 谈谈检视阅读的目的

说到检视阅读的目的,肯定避不开读书的目的;检视阅读就是为了真正读书做铺垫。

一方面,很多时候,我们拿到一本书后,并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读这本书,也不知道这本书值不值得读,但总以为只要获取了书中的资讯及观点,就会对自己有帮助。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检视阅读,花比较少的时间确定这本书值不值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另一方面,检视阅读还是分析阅读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分析阅读的前奏,是读者想要了解全书内容的第一个必要的步骤。

4 理解的能力与阅读的速度

掌握了作者所说的检视阅读的两种方法后,还必须深入理解"理解力"与"阅读速度"这两个方面,将其运用到具体操作中,或者说用来指导具体实践,才算是真正掌握了检视阅读。

前面谈到,我的困惑之一是,虽然读的快了,但明白的速度跟不上,其实这就是个理解力与阅读速度是否匹配的问题。

无论是用哪种方法进行检视阅读,我们投入的时间都会是有限的,而且要尽量少,所以提高速度不可避免。那么我们真的要一味地追求速度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我看来,检视阅读的第一种方法,就是可以用来判断我们手中的到底是一种什么读物,是简单需要用极快的速度过一遍就行,还是很难需要用很慢的速度来读从而增加理解。这是技术问题,更是经验问题。当你检视阅读的书够多,自然很快就能判断出书的难易,从而决定阅读速度,但当你没有足够多的经验时,又只能通过书中的方法不断摸索。

对于阅读速度而言,我们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对于提升理解力而言,一方面可以是当地放慢速度,一方面可以尝试一下书中提到的"三指移动"指引阅读法。

最后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哪个方面的提升,都需要你去不断的练习(判断速度与提升理解力)。

大树的导航

系统的带你回顾我所做的一切,和你一起终身学习!

《如何阅读一本书》 《跃迁》 《一个散户的自我修养》

《运动专题》 《生活随笔》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