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攻坚林水路,短板成风景_北京时间

近些年来,山西围绕短板持续攻坚,使一座座荒山披绿装,一道道河流碧波涌,一条条大路通四方。年逾七旬的太原市民乔俊山就住在汾河边上,每天清晨都要去绿树成荫的汾河公园里走走路、做做操。

新华社太原电(记者晏国政、马晓媛、许雄)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省,饱受缺林少绿、水资源匮乏、路网不畅等难题困扰。近些年来,山西围绕短板持续攻坚,使一座座荒山披绿装,一道道河流碧波涌,一条条大路通四方。往日的"短板",正逐渐变成让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线"。

描绘三晋大地新"底色"

初夏时节,驱车行走在晋西北偏关县尚峪沟一带,眼前处处是绿,耳中鸟鸣啁啾,微风拂面,带来林间清香,让人惬意无比。

"从前这一带都是荒山秃岭,刮大风的时候漫天是土,大白天也得点灯。一逢雨天地里的肥土被冲走,收成少得可怜。"提起过去的光景,尚峪乡东尚峪村的王培荣记忆犹新。

山西80%以上国土面积是山区丘陵。新中国成立初,全省森林面积仅有551万亩,森林覆盖率只有2.4%,风沙肆虐、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凸显。

为改变缺林少绿、生态脆弱面貌,山西省自"十一五"时期以来持续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坚持"山上治本"与"身边增绿"同步推进,依托三北造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工程,每年营造林4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

近两年来,随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已基本完成绿化,山西省又将造林重点放到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等"硬骨头"区域,发起一场林业生态建设的"攻坚战"。

记者在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晋西北地区看到,草木繁茂、绿意盎然,渐成拱卫京津地区的生态屏障;在长治市平顺县太行山区,过去的"干石山坡和尚头",如今都已披上"绿装"。

山西省林业厅负责人说,经过多年大规模造林,全省森林面积已增至480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0.5%,已基本遏制和初步扭转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绿色正在取代黄土高原的黄色和煤炭大省的黑色成为山西的底色。

"龙须沟"变身"景观河"

"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地处华北内陆的山西省,属我国水资源短缺程度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不仅如此,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水生态环境也一度恶化,几近"有河皆污",其中被称为"母亲河"的汾河,部分河段沦为蚊蝇乱飞、臭气熏天的"龙须沟"。

为破解水资源制约,山西省"十一五"时期启动实施了"兴水战略",通过建设35项应急水源工程,解决了水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2011年,山西又启动了大水网建设,将全省主要河流及水库相连通,进一步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

山西省水利厅厅长潘军峰表示,今年大水网隧洞骨干连通工程将全部贯通。待大水网工程全部建成运营后,山西年总供水能力将达到91亿立方米,较"十一五"末净增28亿立方米。

同时,山西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全方位推进水生态治理修复。特别是在2015年启动实施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旨在通过河源保护、重建水系、防治污染等一系列措施,用10到15年时间使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好转,让其重现碧波荡漾的大河风光。

年逾七旬的太原市民乔俊山就住在汾河边上,每天清晨都要去绿树成荫的汾河公园里走走路、做做操。"以前谁愿意住在这臭水沟旁边呀!现在治理好了,环境美了,都抢着在河边买房哩!"

远行不再"愁断肠"

"出省就像过去走亲戚一样方便,到北京也花不了几个小时",位于太行山区南段的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村民郭红岗说,原来老辈人都说门前的山是"铁壁山",出趟远门难上加难。

山西省四面环山,且山大沟深,长期以来交通基础设施很差。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省尚无一条高速公路,公路平均时速仅30公里左右,导致物流不畅发展受制,百姓出门"愁断肠"。近些年来,山西省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凿开"铁壁山",修出"通衢路",完善城乡公路网;加快高速铁路建设,石太客专、太中银铁路、大西客专太原以南段、太原南站等一批大中型铁路项目建成运营;吕梁机场、临汾机场、五台山机场等也相继投入运营。

山西省交通厅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2万公里,公路密度已达90.65公里/百平方公里,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高速公路5265公里,覆盖山西119个县中的113个。再加上铁路、民航和城市轨道交通加速推进,全省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日趋完善,运输紧张状况总体得到缓解。

近些年来,山西围绕短板持续攻坚,使一座座荒山披绿装,一道道河流碧波涌,一条条大路通四方。年逾七旬的太原市民乔俊山就住在汾河边上,每天清晨都要去绿树成荫的汾河公园里走走路、做做操。

新华社太原电(记者晏国政、马晓媛、许雄)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省,饱受缺林少绿、水资源匮乏、路网不畅等难题困扰。近些年来,山西围绕短板持续攻坚,使一座座荒山披绿装,一道道河流碧波涌,一条条大路通四方。往日的"短板",正逐渐变成让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线"。

描绘三晋大地新"底色"

初夏时节,驱车行走在晋西北偏关县尚峪沟一带,眼前处处是绿,耳中鸟鸣啁啾,微风拂面,带来林间清香,让人惬意无比。

"从前这一带都是荒山秃岭,刮大风的时候漫天是土,大白天也得点灯。一逢雨天地里的肥土被冲走,收成少得可怜。"提起过去的光景,尚峪乡东尚峪村的王培荣记忆犹新。

山西80%以上国土面积是山区丘陵。新中国成立初,全省森林面积仅有551万亩,森林覆盖率只有2.4%,风沙肆虐、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凸显。

为改变缺林少绿、生态脆弱面貌,山西省自"十一五"时期以来持续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坚持"山上治本"与"身边增绿"同步推进,依托三北造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工程,每年营造林4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

近两年来,随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已基本完成绿化,山西省又将造林重点放到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等"硬骨头"区域,发起一场林业生态建设的"攻坚战"。

记者在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晋西北地区看到,草木繁茂、绿意盎然,渐成拱卫京津地区的生态屏障;在长治市平顺县太行山区,过去的"干石山坡和尚头",如今都已披上"绿装"。

山西省林业厅负责人说,经过多年大规模造林,全省森林面积已增至480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0.5%,已基本遏制和初步扭转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绿色正在取代黄土高原的黄色和煤炭大省的黑色成为山西的底色。

"龙须沟"变身"景观河"

"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地处华北内陆的山西省,属我国水资源短缺程度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不仅如此,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水生态环境也一度恶化,几近"有河皆污",其中被称为"母亲河"的汾河,部分河段沦为蚊蝇乱飞、臭气熏天的"龙须沟"。

为破解水资源制约,山西省"十一五"时期启动实施了"兴水战略",通过建设35项应急水源工程,解决了水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2011年,山西又启动了大水网建设,将全省主要河流及水库相连通,进一步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

山西省水利厅厅长潘军峰表示,今年大水网隧洞骨干连通工程将全部贯通。待大水网工程全部建成运营后,山西年总供水能力将达到91亿立方米,较"十一五"末净增28亿立方米。

同时,山西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全方位推进水生态治理修复。特别是在2015年启动实施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旨在通过河源保护、重建水系、防治污染等一系列措施,用10到15年时间使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好转,让其重现碧波荡漾的大河风光。

年逾七旬的太原市民乔俊山就住在汾河边上,每天清晨都要去绿树成荫的汾河公园里走走路、做做操。"以前谁愿意住在这臭水沟旁边呀!现在治理好了,环境美了,都抢着在河边买房哩!"

远行不再"愁断肠"

"出省就像过去走亲戚一样方便,到北京也花不了几个小时",位于太行山区南段的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村民郭红岗说,原来老辈人都说门前的山是"铁壁山",出趟远门难上加难。

山西省四面环山,且山大沟深,长期以来交通基础设施很差。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省尚无一条高速公路,公路平均时速仅30公里左右,导致物流不畅发展受制,百姓出门"愁断肠"。近些年来,山西省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凿开"铁壁山",修出"通衢路",完善城乡公路网;加快高速铁路建设,石太客专、太中银铁路、大西客专太原以南段、太原南站等一批大中型铁路项目建成运营;吕梁机场、临汾机场、五台山机场等也相继投入运营。

山西省交通厅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2万公里,公路密度已达90.65公里/百平方公里,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高速公路5265公里,覆盖山西119个县中的113个。再加上铁路、民航和城市轨道交通加速推进,全省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日趋完善,运输紧张状况总体得到缓解。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