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高品质杂志订阅量上升_北京时间

与去年上半年相比,《展望》(Prospect)、《旁观者》(The Spectator)及《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等刊物的订阅量在2017年上升明显,有的甚至同比增长近四成。

英国广播公司近日报道,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英国新闻及时事评论类杂志销量明显上升,明星八卦及时尚类杂志销量持续低迷甚至下降。与去年上半年相比,《展望》(Prospect)、《旁观者》(The Spectator)及《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等刊物的订阅量在2017年上升明显,有的甚至同比增长近四成。

如今,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来源不明的"新闻",让人难辨真伪。有分析人士认为,近两年,英国决定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等事件,让更多读者希望通过阅读有声誉、有权威的读物,尽可能了解新闻真相。

假新闻泛滥损害公众信任

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社会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认为,随着科技进步,如今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变化。现在人们往往不是直接面对面交流,而是更多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进行联络。人们面临着大量以假充真的现象,网络上经常会出现失真图像,而失真图像可能与真相不一致;有一些新闻本身不仅带有偏见,甚至直接是假新闻,还有专门报道假新闻的网站。

针对假新闻泛滥这一现象,英国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新闻、媒体、技术趋势与预测》(Journalism, Media and Technology Trends and Predictions 2017)研究报告称,新闻发布者及平台针对假新闻所采取的系列措施未能恢复公众信任。"后真相"(post-truth)一词成为牛津词典2016年年度词汇,反映了当今新闻诉诸情绪比报道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

该报告分析,这种发展趋势为已有的新闻品牌提供了机遇。在路透新闻研究院所做的一项调查中,约有七成受访者认为,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媒体可以通过满足读者对可靠新闻品牌及准确新闻之需求,来巩固自身地位。但也有分析认为,对于假新闻的议论可能会进一步损害公众对媒体的信任,甚至会使一部分人完全不关注新闻。公众也在观望媒体如何处理这种信任危机。

深度解读成最大"卖点"

《旁观者》编辑弗雷泽·尼尔逊(Fraser Nelson)认为,如今网上充斥着大量新闻,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更多样化了,因此人们从何处获取新闻就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有调查发现,如果纸媒能够出版比网上更优质的内容,人们愿意付费购买。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很多读者渴望对一些新闻进行深入了解。高质量的新闻出版物可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读者提供必要、有价值的信息。

英国广播公司媒体编辑阿莫尔·拉詹(Amol Rajan)认为,时代需要认真严谨的新闻工作。过去一年中有很多重大新闻,比如英国决定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英国提前举行大选、欧洲发生系列恐怖袭击事件等。高品质新闻读物的销量有所增加的原因在于,这些高品质读物对于事件的解读,成为了卖点。尽管互联网几乎使新闻成为普遍可获取的产品,但是一些新闻读物仍然能够满足人们高品质的阅读需求,而且人们认为这种需求无法从别处得到满足。

有的读物为了吸引更多读者、维持自身地位,会选择将其纸质版发行的内容发布到网上。但如果网上内容完全不收费,读物又要担心其未来经济状况。因此,很多读物仍然在权衡纸质版内容与电子版内容究竟如何平衡。一些高品质报纸杂志近些年所采取的一种方式是,对其网上的内容设置付费墙,读者仅能试阅一部分内容,要继续阅读则需要付费。读物能否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使其愿意付费阅读,无疑取决于其所提供的内容是否可靠、视角是否独特、报道是否有深度。

与去年上半年相比,《展望》(Prospect)、《旁观者》(The Spectator)及《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等刊物的订阅量在2017年上升明显,有的甚至同比增长近四成。

英国广播公司近日报道,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英国新闻及时事评论类杂志销量明显上升,明星八卦及时尚类杂志销量持续低迷甚至下降。与去年上半年相比,《展望》(Prospect)、《旁观者》(The Spectator)及《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等刊物的订阅量在2017年上升明显,有的甚至同比增长近四成。

如今,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来源不明的"新闻",让人难辨真伪。有分析人士认为,近两年,英国决定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等事件,让更多读者希望通过阅读有声誉、有权威的读物,尽可能了解新闻真相。

假新闻泛滥损害公众信任

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社会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认为,随着科技进步,如今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变化。现在人们往往不是直接面对面交流,而是更多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进行联络。人们面临着大量以假充真的现象,网络上经常会出现失真图像,而失真图像可能与真相不一致;有一些新闻本身不仅带有偏见,甚至直接是假新闻,还有专门报道假新闻的网站。

针对假新闻泛滥这一现象,英国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新闻、媒体、技术趋势与预测》(Journalism, Media and Technology Trends and Predictions 2017)研究报告称,新闻发布者及平台针对假新闻所采取的系列措施未能恢复公众信任。"后真相"(post-truth)一词成为牛津词典2016年年度词汇,反映了当今新闻诉诸情绪比报道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

该报告分析,这种发展趋势为已有的新闻品牌提供了机遇。在路透新闻研究院所做的一项调查中,约有七成受访者认为,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媒体可以通过满足读者对可靠新闻品牌及准确新闻之需求,来巩固自身地位。但也有分析认为,对于假新闻的议论可能会进一步损害公众对媒体的信任,甚至会使一部分人完全不关注新闻。公众也在观望媒体如何处理这种信任危机。

深度解读成最大"卖点"

《旁观者》编辑弗雷泽·尼尔逊(Fraser Nelson)认为,如今网上充斥着大量新闻,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更多样化了,因此人们从何处获取新闻就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有调查发现,如果纸媒能够出版比网上更优质的内容,人们愿意付费购买。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很多读者渴望对一些新闻进行深入了解。高质量的新闻出版物可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读者提供必要、有价值的信息。

英国广播公司媒体编辑阿莫尔·拉詹(Amol Rajan)认为,时代需要认真严谨的新闻工作。过去一年中有很多重大新闻,比如英国决定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英国提前举行大选、欧洲发生系列恐怖袭击事件等。高品质新闻读物的销量有所增加的原因在于,这些高品质读物对于事件的解读,成为了卖点。尽管互联网几乎使新闻成为普遍可获取的产品,但是一些新闻读物仍然能够满足人们高品质的阅读需求,而且人们认为这种需求无法从别处得到满足。

有的读物为了吸引更多读者、维持自身地位,会选择将其纸质版发行的内容发布到网上。但如果网上内容完全不收费,读物又要担心其未来经济状况。因此,很多读物仍然在权衡纸质版内容与电子版内容究竟如何平衡。一些高品质报纸杂志近些年所采取的一种方式是,对其网上的内容设置付费墙,读者仅能试阅一部分内容,要继续阅读则需要付费。读物能否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使其愿意付费阅读,无疑取决于其所提供的内容是否可靠、视角是否独特、报道是否有深度。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