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热议改善民生事业提升城市宜居环境水平_北京时间

市政协六届五次会议第二联组讨论组,安邦强委员(右一)就改善民生、提升宜居环境等话题建言献策。

市政协六届五次会议第二联组讨论组,安邦强委员(右一)就改善民生、提升宜居环境等话题建言献策。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铠峰 程海昆 摄

打造环境优美温暖包容的有爱城市

深圳特区报2019年01月17日 1月16日下午,在市政协六届五次会议举行的联组讨论上,与会市政协委员围绕"改善民生事业提升宜居环境水平"这一话题畅所欲言,针对市容市貌、基础建设、治水治污、交通环境等领域积极建言献策。

委员们纷纷表示,新时代深圳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就必须对标全球最高、最好、最优,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品质,要让更多城市发展建设的成果惠及民生,让市民的获得感不断增强,让城市更加美丽、市民更加幸福。

对标国际一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环境建设

市政协常委杨耕在联组讨论一开场,便提出了城市环境规划建设这一重要议题。他建议深圳学习新加坡对"空间均衡"的使用经验,在市政、交通、治水治污、管廊建设中统筹地上地下空间,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

杨耕还就垃圾处理提出了两个新的思路。一是"集中+分散"。他建议逐步以街区为单位,采用小型分散设备,以及碳化、热解、厌氧发酵等技术,对增量垃圾就地处理或回用,可以兼顾经济效应和环保效应。二是"处理+减量"。杨耕建议,应禁止过度包装,鼓励使用替代塑料的材料,逐步建立垃圾减量考核体系。

市政协常委朱小萍则提到了热解汽化这一垃圾处理新技术,建议政府选一两处地方进行试点,"只有敢于领先才能走在前列,我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深圳一定会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市政协委员陈可石则提出,对非建设用地的管理和建设缺乏法律的约束和规划指引,是阻碍城市整体环境品质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建议深圳学习日本先进经验,对城市的非建设用地进行详细规划,在2019年完成城市非建设用地详细规划和设计方案,对深圳非建设用地提出指引,确保深圳非建设用地管理建设尽快达到国际质量。

推进城市交通治理提升老百姓出行品质

"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的出行人口必然大幅增加,做好城市交通治理就显得更为紧迫。"市政协委员张晓春建议,搭建全息的感知体系,建设全市的数据采集体系,通过海量数据推演城市的各种各样交通状况,全面客观、准确、及时了解市民出行规律,以此作为城市交通智慧化治理、精细化治理的主要基础。

" 如果我们缺了慢行交通体系,没有良好的接驳,没有很好的静态交通,那我们交通运行的效率和效能是没办法提高的,拥堵永远都会在。"市政协委员钟丽梅则提到,应将慢行交通体系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宜居环境的重要抓手,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我市慢行交通规划,出台深圳市慢行交通体系建设的规划和重点实施方案,加强对慢行交通现状需求的调研,建立慢行交通信息库,为科学决策和规划服务。

" 深圳湾口岸作为门户,十分需要得到城际轨道支持。"市政协委员王雪说,当前深圳湾口岸的客流当中,超过40%来自珠三角地区,人流通过大巴和小汽车抵达深圳湾口岸给深圳的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她建议,加快将穗莞深城际线、深莞增城际线引入深圳湾口岸,并将该方案纳入《珠三角城际轨道深圳地区布局规划》,同时推进深圳湾口岸功能调整,将深圳湾口岸打造为交通便捷、功能复合、以客运为主的口岸综合枢纽。

聚焦宜居"软环境"打造温暖包容的有爱城市

" 宜居'两条腿'都要走:一是硬件环境做得更好,二是倡导社区怎么文明居住。"市政协常委杨辉在讨论时提出,要让居委会转变为服务型居委会,重点倡导文明的行为,调解居民之间的关系,营造居住小区的文明氛围,这有助于宜居环境快速提升。

市政协委员居学成则提出,深圳应该未雨绸缪,前瞻性解决养老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小步快跑着向我们而来。"居学成建议,深圳要为中国的养老事业发展先行先试,探索一条既传承中华优良美德、又有科学和先进体系保障的养老制度,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提供场所和平台,同时大胆倡导老有所为,鼓励有一技之长、身体健康的老年人能够继续工作。

" 要有高品质的养老,如果到处都是障碍,那就寸步难行。"市政协常委王坚从养老谈起,希望进一步引起社会对无障碍城市建设的重视。他说,无障碍并不仅仅是针对残疾人,而是全民都需要。他举例说,推婴儿车的人、拖行李箱的旅行者、骑自行车或踏板车的年轻人都需要道路和建筑物上的坡道和电梯。"设计建设无障碍的城市环境,是为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

市政协委员侯伊莎也再一次呼吁要将深圳打造成为无障碍城市。她建议要加强无障碍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把无障碍城市建设好,深圳就能建设成为更加有爱的城市。"(记者 蔡青)

市政协六届五次会议第二联组讨论组,安邦强委员(右一)就改善民生、提升宜居环境等话题建言献策。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铠峰 程海昆 摄

打造环境优美温暖包容的有爱城市

深圳特区报2019年01月17日 1月16日下午,在市政协六届五次会议举行的联组讨论上,与会市政协委员围绕"改善民生事业提升宜居环境水平"这一话题畅所欲言,针对市容市貌、基础建设、治水治污、交通环境等领域积极建言献策。

委员们纷纷表示,新时代深圳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就必须对标全球最高、最好、最优,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品质,要让更多城市发展建设的成果惠及民生,让市民的获得感不断增强,让城市更加美丽、市民更加幸福。

对标国际一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环境建设

市政协常委杨耕在联组讨论一开场,便提出了城市环境规划建设这一重要议题。他建议深圳学习新加坡对"空间均衡"的使用经验,在市政、交通、治水治污、管廊建设中统筹地上地下空间,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

杨耕还就垃圾处理提出了两个新的思路。一是"集中+分散"。他建议逐步以街区为单位,采用小型分散设备,以及碳化、热解、厌氧发酵等技术,对增量垃圾就地处理或回用,可以兼顾经济效应和环保效应。二是"处理+减量"。杨耕建议,应禁止过度包装,鼓励使用替代塑料的材料,逐步建立垃圾减量考核体系。

市政协常委朱小萍则提到了热解汽化这一垃圾处理新技术,建议政府选一两处地方进行试点,"只有敢于领先才能走在前列,我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深圳一定会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市政协委员陈可石则提出,对非建设用地的管理和建设缺乏法律的约束和规划指引,是阻碍城市整体环境品质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建议深圳学习日本先进经验,对城市的非建设用地进行详细规划,在2019年完成城市非建设用地详细规划和设计方案,对深圳非建设用地提出指引,确保深圳非建设用地管理建设尽快达到国际质量。

推进城市交通治理提升老百姓出行品质

"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的出行人口必然大幅增加,做好城市交通治理就显得更为紧迫。"市政协委员张晓春建议,搭建全息的感知体系,建设全市的数据采集体系,通过海量数据推演城市的各种各样交通状况,全面客观、准确、及时了解市民出行规律,以此作为城市交通智慧化治理、精细化治理的主要基础。

" 如果我们缺了慢行交通体系,没有良好的接驳,没有很好的静态交通,那我们交通运行的效率和效能是没办法提高的,拥堵永远都会在。"市政协委员钟丽梅则提到,应将慢行交通体系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宜居环境的重要抓手,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我市慢行交通规划,出台深圳市慢行交通体系建设的规划和重点实施方案,加强对慢行交通现状需求的调研,建立慢行交通信息库,为科学决策和规划服务。

" 深圳湾口岸作为门户,十分需要得到城际轨道支持。"市政协委员王雪说,当前深圳湾口岸的客流当中,超过40%来自珠三角地区,人流通过大巴和小汽车抵达深圳湾口岸给深圳的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她建议,加快将穗莞深城际线、深莞增城际线引入深圳湾口岸,并将该方案纳入《珠三角城际轨道深圳地区布局规划》,同时推进深圳湾口岸功能调整,将深圳湾口岸打造为交通便捷、功能复合、以客运为主的口岸综合枢纽。

聚焦宜居"软环境"打造温暖包容的有爱城市

" 宜居'两条腿'都要走:一是硬件环境做得更好,二是倡导社区怎么文明居住。"市政协常委杨辉在讨论时提出,要让居委会转变为服务型居委会,重点倡导文明的行为,调解居民之间的关系,营造居住小区的文明氛围,这有助于宜居环境快速提升。

市政协委员居学成则提出,深圳应该未雨绸缪,前瞻性解决养老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小步快跑着向我们而来。"居学成建议,深圳要为中国的养老事业发展先行先试,探索一条既传承中华优良美德、又有科学和先进体系保障的养老制度,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提供场所和平台,同时大胆倡导老有所为,鼓励有一技之长、身体健康的老年人能够继续工作。

" 要有高品质的养老,如果到处都是障碍,那就寸步难行。"市政协常委王坚从养老谈起,希望进一步引起社会对无障碍城市建设的重视。他说,无障碍并不仅仅是针对残疾人,而是全民都需要。他举例说,推婴儿车的人、拖行李箱的旅行者、骑自行车或踏板车的年轻人都需要道路和建筑物上的坡道和电梯。"设计建设无障碍的城市环境,是为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

市政协委员侯伊莎也再一次呼吁要将深圳打造成为无障碍城市。她建议要加强无障碍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把无障碍城市建设好,深圳就能建设成为更加有爱的城市。"(记者 蔡青)

市政协六届五次会议第二联组讨论组,安邦强委员(右一)就改善民生、提升宜居环境等话题建言献策。

市政协六届五次会议第二联组讨论组,安邦强委员(右一)就改善民生、提升宜居环境等话题建言献策。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铠峰 程海昆 摄

打造环境优美温暖包容的有爱城市

深圳特区报2019年01月17日 1月16日下午,在市政协六届五次会议举行的联组讨论上,与会市政协委员围绕"改善民生事业提升宜居环境水平"这一话题畅所欲言,针对市容市貌、基础建设、治水治污、交通环境等领域积极建言献策。

委员们纷纷表示,新时代深圳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就必须对标全球最高、最好、最优,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品质,要让更多城市发展建设的成果惠及民生,让市民的获得感不断增强,让城市更加美丽、市民更加幸福。

对标国际一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环境建设

市政协常委杨耕在联组讨论一开场,便提出了城市环境规划建设这一重要议题。他建议深圳学习新加坡对"空间均衡"的使用经验,在市政、交通、治水治污、管廊建设中统筹地上地下空间,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

杨耕还就垃圾处理提出了两个新的思路。一是"集中+分散"。他建议逐步以街区为单位,采用小型分散设备,以及碳化、热解、厌氧发酵等技术,对增量垃圾就地处理或回用,可以兼顾经济效应和环保效应。二是"处理+减量"。杨耕建议,应禁止过度包装,鼓励使用替代塑料的材料,逐步建立垃圾减量考核体系。

市政协常委朱小萍则提到了热解汽化这一垃圾处理新技术,建议政府选一两处地方进行试点,"只有敢于领先才能走在前列,我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深圳一定会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市政协委员陈可石则提出,对非建设用地的管理和建设缺乏法律的约束和规划指引,是阻碍城市整体环境品质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建议深圳学习日本先进经验,对城市的非建设用地进行详细规划,在2019年完成城市非建设用地详细规划和设计方案,对深圳非建设用地提出指引,确保深圳非建设用地管理建设尽快达到国际质量。

推进城市交通治理提升老百姓出行品质

"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的出行人口必然大幅增加,做好城市交通治理就显得更为紧迫。"市政协委员张晓春建议,搭建全息的感知体系,建设全市的数据采集体系,通过海量数据推演城市的各种各样交通状况,全面客观、准确、及时了解市民出行规律,以此作为城市交通智慧化治理、精细化治理的主要基础。

" 如果我们缺了慢行交通体系,没有良好的接驳,没有很好的静态交通,那我们交通运行的效率和效能是没办法提高的,拥堵永远都会在。"市政协委员钟丽梅则提到,应将慢行交通体系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宜居环境的重要抓手,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我市慢行交通规划,出台深圳市慢行交通体系建设的规划和重点实施方案,加强对慢行交通现状需求的调研,建立慢行交通信息库,为科学决策和规划服务。

" 深圳湾口岸作为门户,十分需要得到城际轨道支持。"市政协委员王雪说,当前深圳湾口岸的客流当中,超过40%来自珠三角地区,人流通过大巴和小汽车抵达深圳湾口岸给深圳的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她建议,加快将穗莞深城际线、深莞增城际线引入深圳湾口岸,并将该方案纳入《珠三角城际轨道深圳地区布局规划》,同时推进深圳湾口岸功能调整,将深圳湾口岸打造为交通便捷、功能复合、以客运为主的口岸综合枢纽。

聚焦宜居"软环境"打造温暖包容的有爱城市

" 宜居'两条腿'都要走:一是硬件环境做得更好,二是倡导社区怎么文明居住。"市政协常委杨辉在讨论时提出,要让居委会转变为服务型居委会,重点倡导文明的行为,调解居民之间的关系,营造居住小区的文明氛围,这有助于宜居环境快速提升。

市政协委员居学成则提出,深圳应该未雨绸缪,前瞻性解决养老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小步快跑着向我们而来。"居学成建议,深圳要为中国的养老事业发展先行先试,探索一条既传承中华优良美德、又有科学和先进体系保障的养老制度,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提供场所和平台,同时大胆倡导老有所为,鼓励有一技之长、身体健康的老年人能够继续工作。

" 要有高品质的养老,如果到处都是障碍,那就寸步难行。"市政协常委王坚从养老谈起,希望进一步引起社会对无障碍城市建设的重视。他说,无障碍并不仅仅是针对残疾人,而是全民都需要。他举例说,推婴儿车的人、拖行李箱的旅行者、骑自行车或踏板车的年轻人都需要道路和建筑物上的坡道和电梯。"设计建设无障碍的城市环境,是为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

市政协委员侯伊莎也再一次呼吁要将深圳打造成为无障碍城市。她建议要加强无障碍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把无障碍城市建设好,深圳就能建设成为更加有爱的城市。"(记者 蔡青)

市政协六届五次会议第二联组讨论组,安邦强委员(右一)就改善民生、提升宜居环境等话题建言献策。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铠峰 程海昆 摄

打造环境优美温暖包容的有爱城市

深圳特区报2019年01月17日 1月16日下午,在市政协六届五次会议举行的联组讨论上,与会市政协委员围绕"改善民生事业提升宜居环境水平"这一话题畅所欲言,针对市容市貌、基础建设、治水治污、交通环境等领域积极建言献策。

委员们纷纷表示,新时代深圳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就必须对标全球最高、最好、最优,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品质,要让更多城市发展建设的成果惠及民生,让市民的获得感不断增强,让城市更加美丽、市民更加幸福。

对标国际一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环境建设

市政协常委杨耕在联组讨论一开场,便提出了城市环境规划建设这一重要议题。他建议深圳学习新加坡对"空间均衡"的使用经验,在市政、交通、治水治污、管廊建设中统筹地上地下空间,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

杨耕还就垃圾处理提出了两个新的思路。一是"集中+分散"。他建议逐步以街区为单位,采用小型分散设备,以及碳化、热解、厌氧发酵等技术,对增量垃圾就地处理或回用,可以兼顾经济效应和环保效应。二是"处理+减量"。杨耕建议,应禁止过度包装,鼓励使用替代塑料的材料,逐步建立垃圾减量考核体系。

市政协常委朱小萍则提到了热解汽化这一垃圾处理新技术,建议政府选一两处地方进行试点,"只有敢于领先才能走在前列,我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深圳一定会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市政协委员陈可石则提出,对非建设用地的管理和建设缺乏法律的约束和规划指引,是阻碍城市整体环境品质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建议深圳学习日本先进经验,对城市的非建设用地进行详细规划,在2019年完成城市非建设用地详细规划和设计方案,对深圳非建设用地提出指引,确保深圳非建设用地管理建设尽快达到国际质量。

推进城市交通治理提升老百姓出行品质

"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的出行人口必然大幅增加,做好城市交通治理就显得更为紧迫。"市政协委员张晓春建议,搭建全息的感知体系,建设全市的数据采集体系,通过海量数据推演城市的各种各样交通状况,全面客观、准确、及时了解市民出行规律,以此作为城市交通智慧化治理、精细化治理的主要基础。

" 如果我们缺了慢行交通体系,没有良好的接驳,没有很好的静态交通,那我们交通运行的效率和效能是没办法提高的,拥堵永远都会在。"市政协委员钟丽梅则提到,应将慢行交通体系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宜居环境的重要抓手,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我市慢行交通规划,出台深圳市慢行交通体系建设的规划和重点实施方案,加强对慢行交通现状需求的调研,建立慢行交通信息库,为科学决策和规划服务。

" 深圳湾口岸作为门户,十分需要得到城际轨道支持。"市政协委员王雪说,当前深圳湾口岸的客流当中,超过40%来自珠三角地区,人流通过大巴和小汽车抵达深圳湾口岸给深圳的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她建议,加快将穗莞深城际线、深莞增城际线引入深圳湾口岸,并将该方案纳入《珠三角城际轨道深圳地区布局规划》,同时推进深圳湾口岸功能调整,将深圳湾口岸打造为交通便捷、功能复合、以客运为主的口岸综合枢纽。

聚焦宜居"软环境"打造温暖包容的有爱城市

" 宜居'两条腿'都要走:一是硬件环境做得更好,二是倡导社区怎么文明居住。"市政协常委杨辉在讨论时提出,要让居委会转变为服务型居委会,重点倡导文明的行为,调解居民之间的关系,营造居住小区的文明氛围,这有助于宜居环境快速提升。

市政协委员居学成则提出,深圳应该未雨绸缪,前瞻性解决养老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小步快跑着向我们而来。"居学成建议,深圳要为中国的养老事业发展先行先试,探索一条既传承中华优良美德、又有科学和先进体系保障的养老制度,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提供场所和平台,同时大胆倡导老有所为,鼓励有一技之长、身体健康的老年人能够继续工作。

" 要有高品质的养老,如果到处都是障碍,那就寸步难行。"市政协常委王坚从养老谈起,希望进一步引起社会对无障碍城市建设的重视。他说,无障碍并不仅仅是针对残疾人,而是全民都需要。他举例说,推婴儿车的人、拖行李箱的旅行者、骑自行车或踏板车的年轻人都需要道路和建筑物上的坡道和电梯。"设计建设无障碍的城市环境,是为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

市政协委员侯伊莎也再一次呼吁要将深圳打造成为无障碍城市。她建议要加强无障碍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把无障碍城市建设好,深圳就能建设成为更加有爱的城市。"(记者 蔡青)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