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市第四中学 石素敏_北京时间

泊头市第四中学 石素敏

曾被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骨干教师,河北省学科名师,沧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沧州市教书育人楷模,沧州市中语会理事,沧州市职工道德模范,泊头市政协委员,泊头市道德模范,感动泊头教育十大人物,泊头市拔尖人才。

泊头市第四中学 石素敏

多年来,我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师德高尚,模范履行岗位职责,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业务精湛,力争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一、爱岗敬业,用勤奋点亮教育梦想

清晨,小鸟还没有睡醒,我就用车轮划破小路上的黑暗。一路歌声摇着柳枝,惊醒了校园。操场是块洒满我和学生脚印的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伴着"一、二、一"响亮的口号,我和学生奔跑着,跑得汗水流淌,跑得精神振奋,朝阳染了我们一身的光辉。学生们一行一行,一排一排,变成了一垄垄金黄的稻穗,真像我用心写成的诗歌。

花谢花又开。面对密密麻麻的课表,我从不喊累,繁重的教学任务让我的脊背更加挺直。小山一样的作业,我一本一本的批改,学生的作文本上,留下了我娟秀的字迹。我在教改的路上勤奋攀登,在那春花、夏风、秋叶、冬雪的不断交替中,我挑灯夜战,读魏书生,看李镇西,创新,再创新,把每一份教案都数易其稿;耕耘,再耕耘,把点滴教学感想写成论文。当看到自己的心血变成铅字发表,当听到学生获奖的消息不断传来,我的心就像长了玫瑰色的翅膀一样飞翔。我要学女娲补天的执著,精卫填海的坚韧,夸父逐日的顽强,让每一朵花在我的浇灌下尽情绽放!

二、无私奉献,用爱心助力幸福成长

我在讲台上播种春风,挥洒春雨。只希望稚嫩的树苗更加茁壮,鸟儿的羽翼更加丰满。哪怕冷风吹面,鬓染白霜!我弯下腰,把生病的学生背到医院,让阳光把自己的脊背照射成天边那一抹灿烂的彩虹。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就要做这样一片平凡的叶子,即使凋落,也要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要用举手投足间的小小善举,奉献给学生一颗盛满爱与美好的真心。汶川、玉树、雅安大地震,一场场突如其来的天灾,顷刻间鲜活的生命埋藏地底,生死未卜。当哀乐低回,当青山垂泪,当一张张悲戚的面孔时时浮现,我教育学生止住哽咽,强忍泪水,和灾区人民一起承受,一起战胜灾难,一起将温暖传递。我带头积极捐款,和同学们一起奉献爱心。我要让学生们懂得: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同胞。善良和爱心是照射我们人生的那一束最灿烂的阳光。我曾经这样对学生说过: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可以成为张米亚,可以当谭千秋,但我决不做范跑跑。因为我是老师,爱学生是我的天职!

记得那年春天,我的母亲得了肝癌,要到北京去治疗。我破天荒请了两天假。把学生安顿好,我奔赴北京。母亲用微弱的声音叮嘱我,别耽误了上课,别耽误了学生,你回去吧,有你哥在这里就行了。当时我哥哥下海做生意,也很忙,可母亲说赚钱是自己家的事,教书育人是国家的事,一个劲地催我返泊。我放心不下母亲,又惦记自己的学生,心里非常矛盾。母亲是个普通的庄户人,岁月早已将她的黑发染白,病痛又折磨得她日益瘦削苍老。可她给子女的却永远是坚强的微笑。我含着热泪,辞别了母亲,登上了讲台。当母亲病逝的消息传来时,我正站在讲台上。此生我再也见不到母亲了。她对我工作的支持,她朴素的对我的学生的爱,就像一块不朽的碑,永远立在我的心上,促我前行。

还曾记得,那次我从教学楼下来时不小心把脚扭伤了,脚面肿得像馒头。同事看见了用自行车把我推到医务室,擦上药膏,说什么也要把我送回家休养。我当时真的哭了。一方面是疼痛,一方面是对同事的关怀充满感激,但更多的是因为不能上课而着急。我教的班都在二楼,我咬紧牙关,一步一步挪上去,真的感觉比登天还难。当我蹭到讲台上时,学生们鸦雀无声,一双双关切的眼睛盯着自己的老师。我笑了。第一次坐着给学生上课还真有点儿不习惯呢!记得当时正在学《有月亮的晚上》这篇课文,文章从课余生活的角度,从师生间亲密朋友关系的角度来写,尤为可贵的是作者以爱诠释世界,以美丽来评价世界,那天读起来更是怦然心动。课后,有的学生给我拿来糖果,有的学生给我端来热水。他们围在我身边对着我微笑。好可爱的学生!好有魅力的讲台!有人说一辈子不当兵是遗憾,我要说人一辈子没当过老师是更大的遗憾。

真的,作为教师,我就要像陶行知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像张丽莉那样在生死存亡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危难留给自己。倾注我炽烈、恒久而睿智的教育大爱,让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浇灌心灵,去赞美,去欣赏,去鼓励,把每一只小羊都引向长满青草的山坡。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爱,让每一个孩子都诗意的、幸福的成长。我用充满爱的目光去看学生,就像用花儿一样的目光去看春天!

三、教学创新,用智慧提升核心素养

春风化雨,美在花枝。我追求精湛的教学艺术,确立好课堂的着力点,找准课堂科学的支撑点,充满激情与智慧地让学生享受学习之快乐。我弯下腰,蹲下身,甚至跪于地,当孩子的良师益友,做孩子生命中的贵人,为孩子的终生幸福奠基!

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走在回家的路上,父亲的步伐大而且快,儿子跟在父亲的后面,两只小脚不停地划,眼睛紧紧盯住父亲那双破旧的布鞋,一路不停地赶,结果走了二、三十趟,等离开父亲时,儿子依旧找不到回家的路。我经常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现实,有时候不也是如此吗?我们曾跟着杜郎口中学让学生动起来,打造"0+45"课堂;我们也曾跟在洋思中学后面亦步亦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多像那个"跟着父亲的脚后跟走"找不到回家之路的可怜孩子啊!后来听说了关于"人散后,一钩新月残如水"中,大画家画的是新月还是残月的质疑故事,才深深懂得:创新才是王道!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往往开放在创新的巅峰。我经常告诉学生,不唯师,不唯书,不唯分数,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创造。我喜欢聆听课堂上学生创新思维之花美丽绽放的声音。我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心灵的诗意栖居地,因为雪融化了,是水,更是春天!

语文课堂要有创新思维,要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找到精准的角度,让科学的语文技术性训练和艺术的人文审美熏陶协同共振,切实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品位。

追求课堂设计的挑战性。挑战传统的和所谓的"好课"标准,不上"花"课,讲求语文课堂的"真"。课堂结构变臃肿为简约,不让幻灯片、视频播放泛滥。依靠自由意识、创新精神,不断超越自己的教学,让课堂有生命,更有挑战性。以学生为中心,推进课堂流程的是学生自己。例如,《论语》是彰显民族思想的精髓。教学《论语》时,我精心设计了教学流程,让课堂多样貌呈现。共分三组学生进行展示。第一组以游戏开端,通过描述表演,展示《论语》经典句子,激发学生兴趣。微剧表演《子路入师门》,表现出孔子的人格魅力让子路深深折服。学生对孔子的评价,则更进一步激起了探究的欲望。由此进入第二组展示。第二组同学展示了孔子的成长历程,通过研究孔子由凡夫俗子成长为孔圣人的历程,让学生明白孔子"行"的主张,也就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而第三组表演的《君子固穷》三幕剧,通过学生"匡邑被围""桓尵拔树""君子固穷"等剧情的精彩展示,诠释了君子"仁"的内涵。而选择再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则通过马乐放弃年薪百万的优越生活,毅然将父亲的爱心事业进行到底的选择,凸显了仁人君子的人格光辉,彰显了孔子所倡导的"仁"的影响和后世传承。至此,学生已由古至今,受到了思想的感染和熏陶。虽然没有精美的舞台装置,没有复古的服装设计,学生们还是特别卖力的演出,赢得了老师会心的微笑,赢得了同学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实现了"诵读《论语》,收获成长"的目标。课后,班内掀起了诵读《论语》的热潮。你也"子曰",我也"子曰"。曾经一度充斥校园的泡沫读物被孔子取代。这种课堂设计,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文化底蕴厚重,生命厚度提升。

重视课堂设计的颠覆性。要颠覆已有的教学经验,卸下经验的行囊,握住创新的钥匙。传统课堂结构,诸如大家都已经习惯的精彩导入、找中心句、抓关键词、迁移仿写等套路,只能让课堂教学浮在文本的表层。我们不妨实施"定点爆破式"创编,让教学逐步沉潜、层层深入,形成一篇发人深省的大教材。例如阅读教学中变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为由课外向课内迁移。初中语文教材中遴选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社戏》《故乡》《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孔乙己》等鲁迅作品。课标也把《朝花夕拾》作为中学生必读名著。在引领学生进行专题复习时,我摒弃了传统课堂阅读套路,通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有机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走近鲁迅,领略这位文学巨匠的风采。找兴趣点实现逆向迁移,我给学生印发萧红的《鲁迅先生记》等多篇文章,多文本组团,要求学生当堂阅读,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细节进行批注,实现由课外向课内逆向迁移。学生兴味盎然。由鲁迅先生对服装色彩搭配的评价,联想到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鲁迅绘画并卖画的内容,才会对色彩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才会发表自己对服装色彩搭配独到的见解;从鲁迅先生踢鬼的故事发现鲁迅先生有一双洞察世事的火眼金睛,更有过人的胆识和魄力,让人肃然起敬。由鲁迅先生"踢鬼"的四步:识破鬼、迎向鬼、狠狠地踢以及鬼变人所表现出的鲁迅先生斗争彻底的决心,胆识和魄力,联想到《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为人刚正,了无心计,乐于助人,经常因为正义使自身卷入旋涡的"傻子"等等。然后,多角度整合,让学生结合兴趣点合作探究,生成话题。最后思维聚焦,形成研究论文。在灵动摇曳的课堂中,颠覆了以单篇阅读为基准样态的传统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树起一座鲁迅精神的光辉丰碑。

聚焦课堂设计的摧毁性。摧毁学生在传统课堂中的那种依赖思想和惰性期待,重建一个让智慧之花开放的课堂。一切创造都是为了唤醒人、增值人、愉悦人、升华人。课堂教学跳出单纯为应试而设计的训练窠臼,重新审视教学的本质含义。让教学与艺术完美结合,在每一个饱满的教学细节背后,都埋藏一段传奇。使学生与文本对话更加有深度。例如在教学《终身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时,我立足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演说辞的写法,学习爱迪生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科学的精神也是贵在有疑。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以鼓励和欣赏为主,让课堂春意浓浓,诗意盎然。将"作者怎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个"主问题"作为红线贯穿始终,始终把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放在首位,创设了自主学习情境,新意迭出。学生参与积极,互助合作,感受到了教师对自己学习的充分尊重,学生始终情绪飞扬。引导学生在读透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深度交流。让学生通过学习爱迪生的事迹,深刻理解到:人,要树立坚定的信念,穷其一生坚持不懈的去追求,去实践,就能够创造一种辉煌。只有勤奋努力,才能造福于人类社会。这样,疏密有致的课堂节奏,强势摧毁了教师、教参主宰传统课堂的局面,让学生读出了真我风采。

我在讲台上耕耘智慧。我要用灵巧的手编织出锦绣蓝图,为课堂添一份希冀;用遒劲的手描绘出高山流水,为课堂添几分色彩;用优雅的手舞动出美妙的节拍,为课堂添几许欢乐。我站在三尺讲台上,带领学生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妙境界,我领着学生高声朗读:"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把明媚的春光牵进教室。我把智慧的琼浆化作甘泉,滋润学生干渴的心田。让他们懂得:一年之计在于春,趁着人生的春光,一定要努力学习,让智慧的阳光照亮自己宝贵的学习时光,照耀自己的人生之路!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其一乐也。我走上了三尺讲台,从事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就决心把热情和梦想奉献给教育这方沃土。我辛勤耕耘,也获得了一些荣誉。曾被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骨干教师,河北省学科名师,沧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沧州市教书育人楷模,沧州市中语会理事,沧州市职工道德模范,泊头市政协委员,泊头市道德模范,感动泊头教育十大人物,泊头市拔尖人才。三次担任国家级课题主持人。由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专著《作文也是游戏》。多篇论文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之友》《教育实践与研究》《教书育人》等报刊发表。录像课获得全国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教学成绩优异。辅导学生获得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辅导学生作品散见于《语文教学与研究》《沧州日报》《小荷清香》等报刊。曾荣登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候选榜"。事迹登载于长城网、凤凰网、新民网等网站和《沧州晚报》。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泊头市第四中学 石素敏

曾被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骨干教师,河北省学科名师,沧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沧州市教书育人楷模,沧州市中语会理事,沧州市职工道德模范,泊头市政协委员,泊头市道德模范,感动泊头教育十大人物,泊头市拔尖人才。

泊头市第四中学 石素敏

多年来,我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师德高尚,模范履行岗位职责,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业务精湛,力争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一、爱岗敬业,用勤奋点亮教育梦想

清晨,小鸟还没有睡醒,我就用车轮划破小路上的黑暗。一路歌声摇着柳枝,惊醒了校园。操场是块洒满我和学生脚印的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伴着"一、二、一"响亮的口号,我和学生奔跑着,跑得汗水流淌,跑得精神振奋,朝阳染了我们一身的光辉。学生们一行一行,一排一排,变成了一垄垄金黄的稻穗,真像我用心写成的诗歌。

花谢花又开。面对密密麻麻的课表,我从不喊累,繁重的教学任务让我的脊背更加挺直。小山一样的作业,我一本一本的批改,学生的作文本上,留下了我娟秀的字迹。我在教改的路上勤奋攀登,在那春花、夏风、秋叶、冬雪的不断交替中,我挑灯夜战,读魏书生,看李镇西,创新,再创新,把每一份教案都数易其稿;耕耘,再耕耘,把点滴教学感想写成论文。当看到自己的心血变成铅字发表,当听到学生获奖的消息不断传来,我的心就像长了玫瑰色的翅膀一样飞翔。我要学女娲补天的执著,精卫填海的坚韧,夸父逐日的顽强,让每一朵花在我的浇灌下尽情绽放!

二、无私奉献,用爱心助力幸福成长

我在讲台上播种春风,挥洒春雨。只希望稚嫩的树苗更加茁壮,鸟儿的羽翼更加丰满。哪怕冷风吹面,鬓染白霜!我弯下腰,把生病的学生背到医院,让阳光把自己的脊背照射成天边那一抹灿烂的彩虹。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就要做这样一片平凡的叶子,即使凋落,也要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要用举手投足间的小小善举,奉献给学生一颗盛满爱与美好的真心。汶川、玉树、雅安大地震,一场场突如其来的天灾,顷刻间鲜活的生命埋藏地底,生死未卜。当哀乐低回,当青山垂泪,当一张张悲戚的面孔时时浮现,我教育学生止住哽咽,强忍泪水,和灾区人民一起承受,一起战胜灾难,一起将温暖传递。我带头积极捐款,和同学们一起奉献爱心。我要让学生们懂得: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同胞。善良和爱心是照射我们人生的那一束最灿烂的阳光。我曾经这样对学生说过: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可以成为张米亚,可以当谭千秋,但我决不做范跑跑。因为我是老师,爱学生是我的天职!

记得那年春天,我的母亲得了肝癌,要到北京去治疗。我破天荒请了两天假。把学生安顿好,我奔赴北京。母亲用微弱的声音叮嘱我,别耽误了上课,别耽误了学生,你回去吧,有你哥在这里就行了。当时我哥哥下海做生意,也很忙,可母亲说赚钱是自己家的事,教书育人是国家的事,一个劲地催我返泊。我放心不下母亲,又惦记自己的学生,心里非常矛盾。母亲是个普通的庄户人,岁月早已将她的黑发染白,病痛又折磨得她日益瘦削苍老。可她给子女的却永远是坚强的微笑。我含着热泪,辞别了母亲,登上了讲台。当母亲病逝的消息传来时,我正站在讲台上。此生我再也见不到母亲了。她对我工作的支持,她朴素的对我的学生的爱,就像一块不朽的碑,永远立在我的心上,促我前行。

还曾记得,那次我从教学楼下来时不小心把脚扭伤了,脚面肿得像馒头。同事看见了用自行车把我推到医务室,擦上药膏,说什么也要把我送回家休养。我当时真的哭了。一方面是疼痛,一方面是对同事的关怀充满感激,但更多的是因为不能上课而着急。我教的班都在二楼,我咬紧牙关,一步一步挪上去,真的感觉比登天还难。当我蹭到讲台上时,学生们鸦雀无声,一双双关切的眼睛盯着自己的老师。我笑了。第一次坐着给学生上课还真有点儿不习惯呢!记得当时正在学《有月亮的晚上》这篇课文,文章从课余生活的角度,从师生间亲密朋友关系的角度来写,尤为可贵的是作者以爱诠释世界,以美丽来评价世界,那天读起来更是怦然心动。课后,有的学生给我拿来糖果,有的学生给我端来热水。他们围在我身边对着我微笑。好可爱的学生!好有魅力的讲台!有人说一辈子不当兵是遗憾,我要说人一辈子没当过老师是更大的遗憾。

真的,作为教师,我就要像陶行知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像张丽莉那样在生死存亡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危难留给自己。倾注我炽烈、恒久而睿智的教育大爱,让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浇灌心灵,去赞美,去欣赏,去鼓励,把每一只小羊都引向长满青草的山坡。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爱,让每一个孩子都诗意的、幸福的成长。我用充满爱的目光去看学生,就像用花儿一样的目光去看春天!

三、教学创新,用智慧提升核心素养

春风化雨,美在花枝。我追求精湛的教学艺术,确立好课堂的着力点,找准课堂科学的支撑点,充满激情与智慧地让学生享受学习之快乐。我弯下腰,蹲下身,甚至跪于地,当孩子的良师益友,做孩子生命中的贵人,为孩子的终生幸福奠基!

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走在回家的路上,父亲的步伐大而且快,儿子跟在父亲的后面,两只小脚不停地划,眼睛紧紧盯住父亲那双破旧的布鞋,一路不停地赶,结果走了二、三十趟,等离开父亲时,儿子依旧找不到回家的路。我经常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现实,有时候不也是如此吗?我们曾跟着杜郎口中学让学生动起来,打造"0+45"课堂;我们也曾跟在洋思中学后面亦步亦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多像那个"跟着父亲的脚后跟走"找不到回家之路的可怜孩子啊!后来听说了关于"人散后,一钩新月残如水"中,大画家画的是新月还是残月的质疑故事,才深深懂得:创新才是王道!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往往开放在创新的巅峰。我经常告诉学生,不唯师,不唯书,不唯分数,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创造。我喜欢聆听课堂上学生创新思维之花美丽绽放的声音。我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心灵的诗意栖居地,因为雪融化了,是水,更是春天!

语文课堂要有创新思维,要在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上找到精准的角度,让科学的语文技术性训练和艺术的人文审美熏陶协同共振,切实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品位。

追求课堂设计的挑战性。挑战传统的和所谓的"好课"标准,不上"花"课,讲求语文课堂的"真"。课堂结构变臃肿为简约,不让幻灯片、视频播放泛滥。依靠自由意识、创新精神,不断超越自己的教学,让课堂有生命,更有挑战性。以学生为中心,推进课堂流程的是学生自己。例如,《论语》是彰显民族思想的精髓。教学《论语》时,我精心设计了教学流程,让课堂多样貌呈现。共分三组学生进行展示。第一组以游戏开端,通过描述表演,展示《论语》经典句子,激发学生兴趣。微剧表演《子路入师门》,表现出孔子的人格魅力让子路深深折服。学生对孔子的评价,则更进一步激起了探究的欲望。由此进入第二组展示。第二组同学展示了孔子的成长历程,通过研究孔子由凡夫俗子成长为孔圣人的历程,让学生明白孔子"行"的主张,也就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而第三组表演的《君子固穷》三幕剧,通过学生"匡邑被围""桓尵拔树""君子固穷"等剧情的精彩展示,诠释了君子"仁"的内涵。而选择再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则通过马乐放弃年薪百万的优越生活,毅然将父亲的爱心事业进行到底的选择,凸显了仁人君子的人格光辉,彰显了孔子所倡导的"仁"的影响和后世传承。至此,学生已由古至今,受到了思想的感染和熏陶。虽然没有精美的舞台装置,没有复古的服装设计,学生们还是特别卖力的演出,赢得了老师会心的微笑,赢得了同学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实现了"诵读《论语》,收获成长"的目标。课后,班内掀起了诵读《论语》的热潮。你也"子曰",我也"子曰"。曾经一度充斥校园的泡沫读物被孔子取代。这种课堂设计,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文化底蕴厚重,生命厚度提升。

重视课堂设计的颠覆性。要颠覆已有的教学经验,卸下经验的行囊,握住创新的钥匙。传统课堂结构,诸如大家都已经习惯的精彩导入、找中心句、抓关键词、迁移仿写等套路,只能让课堂教学浮在文本的表层。我们不妨实施"定点爆破式"创编,让教学逐步沉潜、层层深入,形成一篇发人深省的大教材。例如阅读教学中变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为由课外向课内迁移。初中语文教材中遴选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社戏》《故乡》《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孔乙己》等鲁迅作品。课标也把《朝花夕拾》作为中学生必读名著。在引领学生进行专题复习时,我摒弃了传统课堂阅读套路,通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有机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走近鲁迅,领略这位文学巨匠的风采。找兴趣点实现逆向迁移,我给学生印发萧红的《鲁迅先生记》等多篇文章,多文本组团,要求学生当堂阅读,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细节进行批注,实现由课外向课内逆向迁移。学生兴味盎然。由鲁迅先生对服装色彩搭配的评价,联想到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鲁迅绘画并卖画的内容,才会对色彩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才会发表自己对服装色彩搭配独到的见解;从鲁迅先生踢鬼的故事发现鲁迅先生有一双洞察世事的火眼金睛,更有过人的胆识和魄力,让人肃然起敬。由鲁迅先生"踢鬼"的四步:识破鬼、迎向鬼、狠狠地踢以及鬼变人所表现出的鲁迅先生斗争彻底的决心,胆识和魄力,联想到《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为人刚正,了无心计,乐于助人,经常因为正义使自身卷入旋涡的"傻子"等等。然后,多角度整合,让学生结合兴趣点合作探究,生成话题。最后思维聚焦,形成研究论文。在灵动摇曳的课堂中,颠覆了以单篇阅读为基准样态的传统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树起一座鲁迅精神的光辉丰碑。

聚焦课堂设计的摧毁性。摧毁学生在传统课堂中的那种依赖思想和惰性期待,重建一个让智慧之花开放的课堂。一切创造都是为了唤醒人、增值人、愉悦人、升华人。课堂教学跳出单纯为应试而设计的训练窠臼,重新审视教学的本质含义。让教学与艺术完美结合,在每一个饱满的教学细节背后,都埋藏一段传奇。使学生与文本对话更加有深度。例如在教学《终身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时,我立足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演说辞的写法,学习爱迪生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科学的精神也是贵在有疑。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以鼓励和欣赏为主,让课堂春意浓浓,诗意盎然。将"作者怎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个"主问题"作为红线贯穿始终,始终把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放在首位,创设了自主学习情境,新意迭出。学生参与积极,互助合作,感受到了教师对自己学习的充分尊重,学生始终情绪飞扬。引导学生在读透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深度交流。让学生通过学习爱迪生的事迹,深刻理解到:人,要树立坚定的信念,穷其一生坚持不懈的去追求,去实践,就能够创造一种辉煌。只有勤奋努力,才能造福于人类社会。这样,疏密有致的课堂节奏,强势摧毁了教师、教参主宰传统课堂的局面,让学生读出了真我风采。

我在讲台上耕耘智慧。我要用灵巧的手编织出锦绣蓝图,为课堂添一份希冀;用遒劲的手描绘出高山流水,为课堂添几分色彩;用优雅的手舞动出美妙的节拍,为课堂添几许欢乐。我站在三尺讲台上,带领学生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妙境界,我领着学生高声朗读:"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把明媚的春光牵进教室。我把智慧的琼浆化作甘泉,滋润学生干渴的心田。让他们懂得:一年之计在于春,趁着人生的春光,一定要努力学习,让智慧的阳光照亮自己宝贵的学习时光,照耀自己的人生之路!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其一乐也。我走上了三尺讲台,从事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就决心把热情和梦想奉献给教育这方沃土。我辛勤耕耘,也获得了一些荣誉。曾被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骨干教师,河北省学科名师,沧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沧州市教书育人楷模,沧州市中语会理事,沧州市职工道德模范,泊头市政协委员,泊头市道德模范,感动泊头教育十大人物,泊头市拔尖人才。三次担任国家级课题主持人。由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专著《作文也是游戏》。多篇论文在《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之友》《教育实践与研究》《教书育人》等报刊发表。录像课获得全国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教学成绩优异。辅导学生获得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辅导学生作品散见于《语文教学与研究》《沧州日报》《小荷清香》等报刊。曾荣登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候选榜"。事迹登载于长城网、凤凰网、新民网等网站和《沧州晚报》。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