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波:足协,用足球的方式玩足球,好吗?_北京时间

即便要控制盲目攀比引进高身价外援的现象,也不妨使用足球的方式,借鉴欧洲职业联赛大半个世纪以来行之有效的经验,用限制薪金总额和引援资金额度的办法,你卖出球员,才能腾出额度买进球员,而不是再生硬地用足协的方式,制造出按引援等额向俱乐部收费...

足协每出新政,都是想给足球帮忙的,但每次都帮了倒忙。原因无他,就是由于没用足球的方式,而是用了反足球的方式。南辕北辙,必定成为历史的笑柄。刚出台的2018外援及U23政策,更把这种悖论推向极致。

先说U23。本赛季足协已经规定,中超各队大名单里必须有两名U23球员,其中一名首发。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仅绝大部分球队大名单里的第二名U23球员成为摆设,首发的那个亦经常十几分钟便被换下。足协一看,你蒙我,好啊,我给改成U23出场人次与外援同等。按当下规则,你要用3个外援就得用3个U23,全场才有3个换人名额,你总不能都用来换U23吧?

足协强制U23球员出场时间,显然是为了国足到2022世界杯预选赛时有人可用。里皮指挥的本届国足尚在死马当活马医,不过把死马医活了的概率基本等于零。而下一届世预赛如果还出不了线,"足球改革大业"名存实亡,足协乃至总局是交不了差的。因此,要用猛药来迫使中超联赛变成未来国足适龄球员的练兵场。从国足,到世界杯,动机足够高尚。然而,这不是足球的方式。政治再正确,也必然要碰壁。

足协的反足球方式,是要用计划来配置资源。下个赛季的U23,3-4年后踢世预赛是26-7岁,正值当打之年,一批26-7岁的中超俱乐部主力组成国足,加之世界杯扩军,出线还不是板上钉钉?问题在于,你怎么知道3-4年以后,下个赛季的这批U23,就一定比U24踢得好?场上11人,除去门将,3个外援+3个U23就占掉6个,那些U24、U25、U26(3-4年后也只有28-29岁,比眼下的C罗、梅西还年轻)们,难道就只能坐穿冷板凳或干脆被放弃?

足球的方式,是把资源配置权交给市场。用哪个年龄段的球员,要看球员的条件和状态,绝不会让年龄大一岁还是小一岁成为球员能否出场比赛的依据。至于3-4年后的世预赛,到时候在俱乐部表现最好的球员入选国家队。他们中间既有崭露头角的新锐,又有正当壮年的中生代,还有宝刀不老的常青树。就像今年已经37岁的郑智,在里皮的国足里,他的位置至今无人取代。

足协新政公布后,有些山东球迷大声叫好,认为青训基础占优的鲁能会是新政受益者。其实不然。想象下个赛季,出场名额要留给U23,而只比U23大两三岁的吴兴涵、王彤、刘彬彬,甚至今年的U23刘洋、崔巍、刘军帅,都不得不在替补席乃至大名单之外消磨时光,这对鲁能、对中超、对中国足球,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限制外援的后果是一样的。任何职业联赛都会对外援的引进和使用有所限制,可真正的职业足球,限制外援的目的都不是为了最终赶走外援,去搞什么本土球员的"全N班"。足协的方式,是把选拔能让国足出线的国脚作为中超存在的意义;而足球的方式,外援永远是职业联赛的一部分,外援与内援和俱乐部自己培养出来的本土球员一起,共同打造充满竞争和融合之活力,具有观赏性、持续性和市场价值的球队。有了这样的球队,打出高质量的比赛,才会吸引更多的孩子加入到踢球的行列,才会让本土球员在与高水平外援的竞争中获得实质性的进步。到那时,何愁选拔不出合格的国脚?

欧洲五大联赛所在国的国家队,都是世界一流强队,以咱们足协的价值观,早就可以赶走联赛里的外援,把饭碗留给本土球员了,但人家的联赛恰恰是外援最多、水平也最高的联赛。职业足球是开放的足球,球队的人才选拔范围涵盖整个世界而不是局限在某个国家和地区,才可能使不同技术和战术风格融为一体,多样化的杂交优势必将带来更优良的基因和创新能力。中超论水平跟五大联赛没法比,可应该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即便有一天,我们的国足打进世界杯决赛成了习惯,国脚级别的球星辈出,外援依然有理由活跃在中超赛场上。

即便要控制盲目攀比引进高身价外援的现象,也不妨使用足球的方式,借鉴欧洲职业联赛大半个世纪以来行之有效的经验,用限制薪金总额和引援资金额度的办法,你卖出球员,才能腾出额度买进球员,而不是再生硬地用足协的方式,制造出按引援等额向俱乐部收费的奇葩规定。

中国职业联赛问世23年了,足协到现在还没有学会用足球的方式管理足球。他们名义上摘掉了官帽,骨子里却依旧躲藏着一个戴乌纱的魔鬼。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转自互联网,如涉及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告知本网处理。

即便要控制盲目攀比引进高身价外援的现象,也不妨使用足球的方式,借鉴欧洲职业联赛大半个世纪以来行之有效的经验,用限制薪金总额和引援资金额度的办法,你卖出球员,才能腾出额度买进球员,而不是再生硬地用足协的方式,制造出按引援等额向俱乐部收费...

足协每出新政,都是想给足球帮忙的,但每次都帮了倒忙。原因无他,就是由于没用足球的方式,而是用了反足球的方式。南辕北辙,必定成为历史的笑柄。刚出台的2018外援及U23政策,更把这种悖论推向极致。

先说U23。本赛季足协已经规定,中超各队大名单里必须有两名U23球员,其中一名首发。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仅绝大部分球队大名单里的第二名U23球员成为摆设,首发的那个亦经常十几分钟便被换下。足协一看,你蒙我,好啊,我给改成U23出场人次与外援同等。按当下规则,你要用3个外援就得用3个U23,全场才有3个换人名额,你总不能都用来换U23吧?

足协强制U23球员出场时间,显然是为了国足到2022世界杯预选赛时有人可用。里皮指挥的本届国足尚在死马当活马医,不过把死马医活了的概率基本等于零。而下一届世预赛如果还出不了线,"足球改革大业"名存实亡,足协乃至总局是交不了差的。因此,要用猛药来迫使中超联赛变成未来国足适龄球员的练兵场。从国足,到世界杯,动机足够高尚。然而,这不是足球的方式。政治再正确,也必然要碰壁。

足协的反足球方式,是要用计划来配置资源。下个赛季的U23,3-4年后踢世预赛是26-7岁,正值当打之年,一批26-7岁的中超俱乐部主力组成国足,加之世界杯扩军,出线还不是板上钉钉?问题在于,你怎么知道3-4年以后,下个赛季的这批U23,就一定比U24踢得好?场上11人,除去门将,3个外援+3个U23就占掉6个,那些U24、U25、U26(3-4年后也只有28-29岁,比眼下的C罗、梅西还年轻)们,难道就只能坐穿冷板凳或干脆被放弃?

足球的方式,是把资源配置权交给市场。用哪个年龄段的球员,要看球员的条件和状态,绝不会让年龄大一岁还是小一岁成为球员能否出场比赛的依据。至于3-4年后的世预赛,到时候在俱乐部表现最好的球员入选国家队。他们中间既有崭露头角的新锐,又有正当壮年的中生代,还有宝刀不老的常青树。就像今年已经37岁的郑智,在里皮的国足里,他的位置至今无人取代。

足协新政公布后,有些山东球迷大声叫好,认为青训基础占优的鲁能会是新政受益者。其实不然。想象下个赛季,出场名额要留给U23,而只比U23大两三岁的吴兴涵、王彤、刘彬彬,甚至今年的U23刘洋、崔巍、刘军帅,都不得不在替补席乃至大名单之外消磨时光,这对鲁能、对中超、对中国足球,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限制外援的后果是一样的。任何职业联赛都会对外援的引进和使用有所限制,可真正的职业足球,限制外援的目的都不是为了最终赶走外援,去搞什么本土球员的"全N班"。足协的方式,是把选拔能让国足出线的国脚作为中超存在的意义;而足球的方式,外援永远是职业联赛的一部分,外援与内援和俱乐部自己培养出来的本土球员一起,共同打造充满竞争和融合之活力,具有观赏性、持续性和市场价值的球队。有了这样的球队,打出高质量的比赛,才会吸引更多的孩子加入到踢球的行列,才会让本土球员在与高水平外援的竞争中获得实质性的进步。到那时,何愁选拔不出合格的国脚?

欧洲五大联赛所在国的国家队,都是世界一流强队,以咱们足协的价值观,早就可以赶走联赛里的外援,把饭碗留给本土球员了,但人家的联赛恰恰是外援最多、水平也最高的联赛。职业足球是开放的足球,球队的人才选拔范围涵盖整个世界而不是局限在某个国家和地区,才可能使不同技术和战术风格融为一体,多样化的杂交优势必将带来更优良的基因和创新能力。中超论水平跟五大联赛没法比,可应该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即便有一天,我们的国足打进世界杯决赛成了习惯,国脚级别的球星辈出,外援依然有理由活跃在中超赛场上。

即便要控制盲目攀比引进高身价外援的现象,也不妨使用足球的方式,借鉴欧洲职业联赛大半个世纪以来行之有效的经验,用限制薪金总额和引援资金额度的办法,你卖出球员,才能腾出额度买进球员,而不是再生硬地用足协的方式,制造出按引援等额向俱乐部收费的奇葩规定。

中国职业联赛问世23年了,足协到现在还没有学会用足球的方式管理足球。他们名义上摘掉了官帽,骨子里却依旧躲藏着一个戴乌纱的魔鬼。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转自互联网,如涉及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告知本网处理。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