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视角|活色生香过端午--各地节俗集锦_北京时间

第一视角|活色生香过端午--各地节俗集锦

广东人过端午节,有龙舟月、龙点睛、挂黄葛藤、吃艾糍、打午时水等习俗和活动,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让端午更有节味儿。淇澳端午祈福巡游是珠海市唐家湾淇澳村民端午期间游神、祭祀、祈福的传统民俗活动,源于"...

第一视角|活色生香过端午--各地节俗集锦

《礼记·月令》说,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端午节,仲夏时的这个节日,正当"五毒醒不安宁"。于是,端午节俗中颇多驱毒保健的习俗。另外,民间多将端午节说成源于营救和纪念屈原。驱邪避毒与纪念先贤,凝成端午节的文化内核。

而今,中华大地上的端午习俗虽根脉相通但形式多样,颇具地域特色。让我们以端午为轴,徐徐展开一组活色生香的各地民俗风情画,感念先民遗风,也领略今人见识。

湖北秭归

五月莺歌燕舞日,又到粽味飘香时。

在屈原故里秭归,过端午节盛于春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过头端午、十五过大端午、二十五过末端午,也分别称为小端午(阳)、大端午(阳)、末端午(阳)。一个端午"三次过",千百年来连绵不断形成独特风俗,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从南北朝开始,屈原故里秭归就有了端午祭祀屈原的传统。在五月五日上午,众人聚集屈原庙或岸边,设祭坛,拜祭屈原。

秭归秭归,魂兮来归

端阳佳节,雄黄满杯

五月初五或五月十五黎明,在龙舟比赛前,都会先举行游江招魂龙舟下水仪式--

划手们随"站头"(领头)叩拜天地,饮鸡血酒,隆重地将长块红布挂上龙舟,即"龙舟披红"。礼毕,龙舟下水,等舟至江心时"站头"唱着《游江》呼唤屈子魂归:安安然然回故乡,好和乡亲过端阳。

五月五,过端午

粽叶宽,绿油油

秭归三个端午(阳)都吃粽子,高山不产糯米的地方吃面食馒头"粑粑",初五、十五、二十五都会全家齐动员,用簝竹叶包出绿油油的粽子,或用刚收割的麦子磨出的麦面蒸出又大又软的粑粑。

在末端午夜,这里还会上演稻场娱乐--

跳建东花鼓戏,唱民歌,划旱龙船,玩狮子……往往通宵达旦。充满亲情和乡情的稻场娱乐,当地称之为"闹晚",至此,端午节也算过完了。

浙江嘉兴

说起端午节吃粽子,就不得不提浙江嘉兴五芳斋的鲜肉粽,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

嘉兴的粽子在选料、制作、口味及形状上,一直都独具风格。每临端午前后,当地各家各户都有裹粽、吃粽的习俗,千百年来盛行不衰。

作为我国端午传统节日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嘉兴的端午活动既具有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又有太湖流域民间端午习俗的明显印记。

在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有座胥山,相传就是当年伍子胥练兵时待过的地方,这里一直流传着端午节和伍子胥的渊源。在端午节祭祀伍子胥,是民间主要的祭祀活动,也因此有"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之说。

除了祭拜伍子胥,嘉兴的端午习俗还有南湖举行龙舟竞渡和摇快船,挂菖蒲艾叶、燃熏苍术、白芷、佩香囊,吃"五黄"(黄瓜、黄鱼、黄鳝、黄泥蛋即咸鸭蛋、雄黄酒),吃"五白"(白干、白鳌、白菜、白切肉、白斩鸡)等。

为进一步保护传承中国端午习俗,嘉兴每年还会举办端午民俗文化节,百姓通过南湖龙舟竞渡、端午裹粽大赛、端午子胥庙会等一项项趣味活动来感受节日的气氛。

广东

广东人过端午节,有龙舟月、龙点睛、挂黄葛藤、吃艾糍、打午时水等习俗和活动,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让端午更有节味儿。

龙眼点睛习俗又称"龙头祭",是岭南地区龙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每年农历五月初三,顺德、南海、中山等地的龙舟,汇聚在顺德勒流镇龙眼村进行点睛,寓意龙舟点睛后具有灵性,不再是盲龙。龙眼点睛习俗有着自成系统的整套仪式,包括祭拜、迎龙、抚龙、接龙、参拜、点睛、赠物、回龙、龙宴、游龙、庆龙等环节。

淇澳端午祈福巡游是珠海市唐家湾淇澳村民端午期间游神、祭祀、祈福的传统民俗活动,源于"洗菩萨"的风俗,清道光十三年(1833)淇澳人民抗英胜利后,于翌年开始端午期间举行祈福巡游,后渐成惯例,流传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初五端午节正日,各坊群众汇集村中祖庙,在德高望重长者主持下祭拜。之后,在金壶、金龙、醒狮带领下,按照东溪坊、中行坊、旗西坊的顺序,将各自神只进行巡游。沿途民众燃放炮仗、敬奉供品,祈求家宅平安、生意兴隆。

端午节挂黄葛藤是客家地区的传统习俗。端午节当天,广东梅州客家人便在自家门前挂起黄葛藤,在客家人眼中黄葛藤是驱邪之物。

甘肃庆阳

庆阳人过端午节,娃娃戴"耍活"、手上绾"花花绳"、家里包粽子、吃"黏米饭"、门楣插艾叶。

" 耍活",也就是庆阳香包--形状如包,里面填充雄黄、艾叶末、藿香、苍术、冰片等中药材,可避秽除潮驱虫,香气袭人,故名香包。

小小"耍活",让端午生趣盎然。有民歌云:"八岁学针线,十岁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如今,香包已从最初保健、驱邪的孩子"耍活",扩展、演变成了集端午节俗、百姓生活、生活日用、美化装饰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工艺品。2005年,"庆阳香包绣制"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7年5月27日至5月31日,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将在天富亿生态民俗村举办,这已经是第十五届。

陕西安康

儿伴欢相唤,龙舟已过矶。

端午节对安康人而言,就是"玩儿"。

" 玩儿龙船"--安康龙舟赛与全国其它地方的龙舟赛有许多不同。

安康龙舟的制作船体为长弧流线型,底呈圆状,俗称"黄瓜底"。"安康龙舟"是高山峡谷的龙舟竞赛,水流湍急,如此做法主要是应水情而制。

划船方式上,安康采取的是"跪划":每位选手的膝盖位有一个布或草做成的"跪圈",划时跪在船帮上划。这是由于安康的龙舟船体深,坐着划用不上力,看不清方向。

在龙舟竞赛中,还特别增加一个"桡手",桡子用鸡毛掸或彩条制成头,绑在长约三丈的竹竿上。"桡手"站在船头,赛时指挥锣鼓手和划手,统一节奏,同时干扰对方,别让对方跑自己龙舟前面去;赛后边舞边唱,增添欢愉气氛。

" 玩儿龙船"是端午节的大戏,船手们还会上演抢鸭子等热闹项目。

此外,安康端午还有"祈求安康"的习俗。

天刚放亮时,当地百姓就去田野里就着露水采摘鱼腥草、节把草、车前子、灯笼草、薄荷等清热解火的草药,回家就露水晾干这些草药备用;其次是采集艾蒿、苍术、柳条插挂于门上、窗子上;三是城里人蒸粽子、农户蒸油旋子(花卷)、大蒜、鸡蛋等食品,供奉祖先和食用;四是给孩子的手、鼻、身体上点雄黄并在手腕上绑"五色带"以祈求孩子健康成长。

;;

记者周玮、胡浩、王思北、陈寂

图片由相关地方文化部门提供

第一视角|活色生香过端午--各地节俗集锦

广东人过端午节,有龙舟月、龙点睛、挂黄葛藤、吃艾糍、打午时水等习俗和活动,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让端午更有节味儿。淇澳端午祈福巡游是珠海市唐家湾淇澳村民端午期间游神、祭祀、祈福的传统民俗活动,源于"...

第一视角|活色生香过端午--各地节俗集锦

《礼记·月令》说,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端午节,仲夏时的这个节日,正当"五毒醒不安宁"。于是,端午节俗中颇多驱毒保健的习俗。另外,民间多将端午节说成源于营救和纪念屈原。驱邪避毒与纪念先贤,凝成端午节的文化内核。

而今,中华大地上的端午习俗虽根脉相通但形式多样,颇具地域特色。让我们以端午为轴,徐徐展开一组活色生香的各地民俗风情画,感念先民遗风,也领略今人见识。

湖北秭归

五月莺歌燕舞日,又到粽味飘香时。

在屈原故里秭归,过端午节盛于春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过头端午、十五过大端午、二十五过末端午,也分别称为小端午(阳)、大端午(阳)、末端午(阳)。一个端午"三次过",千百年来连绵不断形成独特风俗,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从南北朝开始,屈原故里秭归就有了端午祭祀屈原的传统。在五月五日上午,众人聚集屈原庙或岸边,设祭坛,拜祭屈原。

秭归秭归,魂兮来归

端阳佳节,雄黄满杯

五月初五或五月十五黎明,在龙舟比赛前,都会先举行游江招魂龙舟下水仪式--

划手们随"站头"(领头)叩拜天地,饮鸡血酒,隆重地将长块红布挂上龙舟,即"龙舟披红"。礼毕,龙舟下水,等舟至江心时"站头"唱着《游江》呼唤屈子魂归:安安然然回故乡,好和乡亲过端阳。

五月五,过端午

粽叶宽,绿油油

秭归三个端午(阳)都吃粽子,高山不产糯米的地方吃面食馒头"粑粑",初五、十五、二十五都会全家齐动员,用簝竹叶包出绿油油的粽子,或用刚收割的麦子磨出的麦面蒸出又大又软的粑粑。

在末端午夜,这里还会上演稻场娱乐--

跳建东花鼓戏,唱民歌,划旱龙船,玩狮子……往往通宵达旦。充满亲情和乡情的稻场娱乐,当地称之为"闹晚",至此,端午节也算过完了。

浙江嘉兴

说起端午节吃粽子,就不得不提浙江嘉兴五芳斋的鲜肉粽,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

嘉兴的粽子在选料、制作、口味及形状上,一直都独具风格。每临端午前后,当地各家各户都有裹粽、吃粽的习俗,千百年来盛行不衰。

作为我国端午传统节日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嘉兴的端午活动既具有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又有太湖流域民间端午习俗的明显印记。

在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有座胥山,相传就是当年伍子胥练兵时待过的地方,这里一直流传着端午节和伍子胥的渊源。在端午节祭祀伍子胥,是民间主要的祭祀活动,也因此有"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之说。

除了祭拜伍子胥,嘉兴的端午习俗还有南湖举行龙舟竞渡和摇快船,挂菖蒲艾叶、燃熏苍术、白芷、佩香囊,吃"五黄"(黄瓜、黄鱼、黄鳝、黄泥蛋即咸鸭蛋、雄黄酒),吃"五白"(白干、白鳌、白菜、白切肉、白斩鸡)等。

为进一步保护传承中国端午习俗,嘉兴每年还会举办端午民俗文化节,百姓通过南湖龙舟竞渡、端午裹粽大赛、端午子胥庙会等一项项趣味活动来感受节日的气氛。

广东

广东人过端午节,有龙舟月、龙点睛、挂黄葛藤、吃艾糍、打午时水等习俗和活动,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让端午更有节味儿。

龙眼点睛习俗又称"龙头祭",是岭南地区龙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每年农历五月初三,顺德、南海、中山等地的龙舟,汇聚在顺德勒流镇龙眼村进行点睛,寓意龙舟点睛后具有灵性,不再是盲龙。龙眼点睛习俗有着自成系统的整套仪式,包括祭拜、迎龙、抚龙、接龙、参拜、点睛、赠物、回龙、龙宴、游龙、庆龙等环节。

淇澳端午祈福巡游是珠海市唐家湾淇澳村民端午期间游神、祭祀、祈福的传统民俗活动,源于"洗菩萨"的风俗,清道光十三年(1833)淇澳人民抗英胜利后,于翌年开始端午期间举行祈福巡游,后渐成惯例,流传至今已有近200年历史。初五端午节正日,各坊群众汇集村中祖庙,在德高望重长者主持下祭拜。之后,在金壶、金龙、醒狮带领下,按照东溪坊、中行坊、旗西坊的顺序,将各自神只进行巡游。沿途民众燃放炮仗、敬奉供品,祈求家宅平安、生意兴隆。

端午节挂黄葛藤是客家地区的传统习俗。端午节当天,广东梅州客家人便在自家门前挂起黄葛藤,在客家人眼中黄葛藤是驱邪之物。

甘肃庆阳

庆阳人过端午节,娃娃戴"耍活"、手上绾"花花绳"、家里包粽子、吃"黏米饭"、门楣插艾叶。

" 耍活",也就是庆阳香包--形状如包,里面填充雄黄、艾叶末、藿香、苍术、冰片等中药材,可避秽除潮驱虫,香气袭人,故名香包。

小小"耍活",让端午生趣盎然。有民歌云:"八岁学针线,十岁进绣房,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如今,香包已从最初保健、驱邪的孩子"耍活",扩展、演变成了集端午节俗、百姓生活、生活日用、美化装饰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工艺品。2005年,"庆阳香包绣制"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7年5月27日至5月31日,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将在天富亿生态民俗村举办,这已经是第十五届。

陕西安康

儿伴欢相唤,龙舟已过矶。

端午节对安康人而言,就是"玩儿"。

" 玩儿龙船"--安康龙舟赛与全国其它地方的龙舟赛有许多不同。

安康龙舟的制作船体为长弧流线型,底呈圆状,俗称"黄瓜底"。"安康龙舟"是高山峡谷的龙舟竞赛,水流湍急,如此做法主要是应水情而制。

划船方式上,安康采取的是"跪划":每位选手的膝盖位有一个布或草做成的"跪圈",划时跪在船帮上划。这是由于安康的龙舟船体深,坐着划用不上力,看不清方向。

在龙舟竞赛中,还特别增加一个"桡手",桡子用鸡毛掸或彩条制成头,绑在长约三丈的竹竿上。"桡手"站在船头,赛时指挥锣鼓手和划手,统一节奏,同时干扰对方,别让对方跑自己龙舟前面去;赛后边舞边唱,增添欢愉气氛。

" 玩儿龙船"是端午节的大戏,船手们还会上演抢鸭子等热闹项目。

此外,安康端午还有"祈求安康"的习俗。

天刚放亮时,当地百姓就去田野里就着露水采摘鱼腥草、节把草、车前子、灯笼草、薄荷等清热解火的草药,回家就露水晾干这些草药备用;其次是采集艾蒿、苍术、柳条插挂于门上、窗子上;三是城里人蒸粽子、农户蒸油旋子(花卷)、大蒜、鸡蛋等食品,供奉祖先和食用;四是给孩子的手、鼻、身体上点雄黄并在手腕上绑"五色带"以祈求孩子健康成长。

;;

记者周玮、胡浩、王思北、陈寂

图片由相关地方文化部门提供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