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玩微信:别"哼个"都信_北京时间

李道华认识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平时关系也算不错,那天突然来借钱,一问才知道,不知谁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保险信息,利息比银行存款高出不少,5年后连本钱也全部归还,老奶奶动了心,想赚点小钱。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玩微信。但在平时转发信息、晒朋友圈过程中,有些老年人热衷于各类养生秘笈、心灵鸡汤,《此视频无论多忙都要看》、《七点后吃它,竟可能得心梗脑梗!》、《癌症的起因已找到,千万别吃了,一定要告诉家人!》……诸如此类的文章充斥着"老爸老妈的朋友圈"。他们不但自己深信不疑,还转发让家人照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老人及其家人的思想和生活。

对此,专家提醒,老年朋友应从正规渠道获取正确信息,不要被微信里未经考证的各类养生、历史、理财等知识迷惑,上当受骗,间接成为微信里谣言甚至骗局的"传声筒"。

铁杆"育儿宝典"迷

40岁的董晴(化名)这些天一提起回家就害怕,"真不知道今天婆婆又要给我补什么营养,唉,真是被微信里的那些文章害惨了。"

5年前,董晴的公公不幸因病去世,看到婆婆终日愁眉苦脸,善良的董晴主动接婆婆一起居住,老人家每天接送孙子上学,日子倒也平静。前年,孙子考上重点高中住进了学校,董晴婆婆的生活似乎一下子失去了重心,不爱打麻将不喜欢跳广场舞,老人家又变得沉默寡言起来。担心婆婆闷出病来,董晴给她买了一部智能手机,注册了微信号,加了好友,教她怎么使用。几天之后,婆婆就学会了上网看新闻、看视频,和以前的老姐妹们也联系上了,经常在朋友圈里晒美食,互相点赞,笑容又回到了脸上。

年初,董晴意外怀孕,夫妻俩商量后决定生育二胎,这可把婆婆乐坏了,微信里的育儿知识成了她的行动指南:补锌、补钙、补叶酸……一股脑都传给董晴。刚开始董晴还回复,可婆婆后来愈演愈烈,不知什么时候就发来一大串,董晴索性视而不见。和老姐妹们探讨后,婆婆决定"用实际行动"来表示关心。于是,今天温补鹌鹑汤,明天高钙骨头汤,阿胶、红枣之类的家里更是从不间断。

不忍拂逆婆婆的好意,可一想到那些汤汤水水又心生畏惧,董晴后悔不已:"如果当时不教婆婆学微信就好了。"

说法不一到底该信啥

81岁的涂老先生说起朋友圈里的养生,笑了笑:"有点让人无所适从。"多年前涂先生曾经看过报道,早晨起床后喝一杯凉白开可以通肠润便,可自己坚持了几十年后,那天竟在微信朋友圈里看见有人转发《紧急通知:凉白开=自杀》,吓得涂老先生赶忙第二天早晨就停止不喝了。没想到几天之后,又有公众号辟谣:所谓喝凉白开等于自杀是"不实消息"!

而对于这些似是而非的养生知识,稻香村街道望江西路社区叉车集团退休工人、69岁的张景成有妙招:相信自己,不了解的不打开看。张景成微信玩得很熟,订阅的公众号、朋友圈里也经常会看到一些所谓的健康保健秘诀,特别有些还是比较要好的朋友转发的,防癌、治病,说得头头是道。刚开始,张景成也觉得很难抉择,后来他想明白了,有什么问题就去社区医院,正规的医生再怎么说也比朋友圈里的知识可靠。

" 微信里的东西真的不能什么都信。"戴安桥社区62岁的李道华说,她过去的一位邻居就是看了微信里所谓的老人食疗知识,买了许多补品,可半个月不到,脸上就开始蜕皮起疙瘩。"其实,老人能保证一日三餐吃好就行了,正常人哪需要什么大补啊?"李道华坦言道。

" 能发大财"也不稀罕

64岁的赵雅丽微信玩得也很"溜",看新闻、抢红包、生活缴费……作为戴安桥社区艺术团负责人,她和姐妹们还经常用微信发发演出图片,互相评头论足一番。

微信给生活带来了便利和快乐,但也存在很多陷阱,赵雅丽的宗旨是:天上不会掉馅饼,就是能发再大的财我也不稀罕。198元一套的项链、戒指、耳环,某网站总裁女儿结婚,送网民红包、流量什么的明眼人一看就是假的,赵雅丽曾经遇到过一位老朋友在朋友圈不停发送理财的链接,不但利息高年底还能分红,赵雅丽劝说很久也没有效果,干脆屏蔽了他的消息。

李道华认识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平时关系也算不错,那天突然来借钱,一问才知道,不知谁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保险信息,利息比银行存款高出不少,5年后连本钱也全部归还,老奶奶动了心,想赚点小钱。李道华连忙提醒她别上当,却被老人误会不愿借钱,临走时还说了几句难听的话,让李道华很是委屈。

" 我们老人基本上都是靠退休金生活",赵雅丽说,一旦上当受骗损失金钱不说,对大家精神上也是个不小的打击。微信里的好多信息都是互相转来转去的,可信度并不高,"你们报纸能报道真好,让更多的人知道微信里的信息真的不能全信。"

应从正规渠道了解信息

国家一级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张凤菊指出,老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健康养生知识,千万不能相信微信朋友圈里的各类转发。在社区做健康讲座的时候,张凤菊发现,很多老年朋友谈肉色变。原来,每年常规体检后,不少老人都有血脂高的问题,微信朋友圈里隔三差五有人发表吃肉的各类危害性,从自身健康考虑,他们都不敢再吃肉了。

张凤菊说,这其实是个误区。的确,脂肪90%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尤其是脂肪高的肉类,如猪肉等,但并不是说老人从此就和肉无缘了。要选择性地吃一些白色的肉,如:鱼、虾、鸡等等。鱼,特别是海鱼,含有一种叫"欧米伽-3"的脂肪酸,它反而可以降低血脂,老年朋友每天吃手掌心大小一块就可以了。同时,高血脂症还与"肝和肾的功能失调"有关。肝气不舒、肾阳不足,身体里的脂肪就没有办法运化,停留在血液中形成高血脂。只要在平时的饮食中做到"少肉多素",养好肝和肾,再加上适量的运动,就会越来越健康。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老年心理科副主任孔晓明解析道,老年人盲目相信微信朋友圈里的养生、理财等"知识"与他们所属的人生阶段有关。

年纪大了,身体机能下降,除了退休金又没有别的渠道获得收入,所以,老人们格外关注健康与经济问题。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遇上别有用心的微信信息传播者,打着科学的旗号,反反复复不停重复相同的内容,极力渲染后果,老人们很容易失去辨别能力,抵挡不住诱惑。有些老人自身深信不疑,还要求子女也必须照做,引发家庭矛盾。

人云亦云可能对自身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孔晓明主任建议,老人们应不断学习新知,从正规渠道了解正确信息,拥有健康快乐的晚年。

李道华认识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平时关系也算不错,那天突然来借钱,一问才知道,不知谁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保险信息,利息比银行存款高出不少,5年后连本钱也全部归还,老奶奶动了心,想赚点小钱。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玩微信。但在平时转发信息、晒朋友圈过程中,有些老年人热衷于各类养生秘笈、心灵鸡汤,《此视频无论多忙都要看》、《七点后吃它,竟可能得心梗脑梗!》、《癌症的起因已找到,千万别吃了,一定要告诉家人!》……诸如此类的文章充斥着"老爸老妈的朋友圈"。他们不但自己深信不疑,还转发让家人照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老人及其家人的思想和生活。

对此,专家提醒,老年朋友应从正规渠道获取正确信息,不要被微信里未经考证的各类养生、历史、理财等知识迷惑,上当受骗,间接成为微信里谣言甚至骗局的"传声筒"。

铁杆"育儿宝典"迷

40岁的董晴(化名)这些天一提起回家就害怕,"真不知道今天婆婆又要给我补什么营养,唉,真是被微信里的那些文章害惨了。"

5年前,董晴的公公不幸因病去世,看到婆婆终日愁眉苦脸,善良的董晴主动接婆婆一起居住,老人家每天接送孙子上学,日子倒也平静。前年,孙子考上重点高中住进了学校,董晴婆婆的生活似乎一下子失去了重心,不爱打麻将不喜欢跳广场舞,老人家又变得沉默寡言起来。担心婆婆闷出病来,董晴给她买了一部智能手机,注册了微信号,加了好友,教她怎么使用。几天之后,婆婆就学会了上网看新闻、看视频,和以前的老姐妹们也联系上了,经常在朋友圈里晒美食,互相点赞,笑容又回到了脸上。

年初,董晴意外怀孕,夫妻俩商量后决定生育二胎,这可把婆婆乐坏了,微信里的育儿知识成了她的行动指南:补锌、补钙、补叶酸……一股脑都传给董晴。刚开始董晴还回复,可婆婆后来愈演愈烈,不知什么时候就发来一大串,董晴索性视而不见。和老姐妹们探讨后,婆婆决定"用实际行动"来表示关心。于是,今天温补鹌鹑汤,明天高钙骨头汤,阿胶、红枣之类的家里更是从不间断。

不忍拂逆婆婆的好意,可一想到那些汤汤水水又心生畏惧,董晴后悔不已:"如果当时不教婆婆学微信就好了。"

说法不一到底该信啥

81岁的涂老先生说起朋友圈里的养生,笑了笑:"有点让人无所适从。"多年前涂先生曾经看过报道,早晨起床后喝一杯凉白开可以通肠润便,可自己坚持了几十年后,那天竟在微信朋友圈里看见有人转发《紧急通知:凉白开=自杀》,吓得涂老先生赶忙第二天早晨就停止不喝了。没想到几天之后,又有公众号辟谣:所谓喝凉白开等于自杀是"不实消息"!

而对于这些似是而非的养生知识,稻香村街道望江西路社区叉车集团退休工人、69岁的张景成有妙招:相信自己,不了解的不打开看。张景成微信玩得很熟,订阅的公众号、朋友圈里也经常会看到一些所谓的健康保健秘诀,特别有些还是比较要好的朋友转发的,防癌、治病,说得头头是道。刚开始,张景成也觉得很难抉择,后来他想明白了,有什么问题就去社区医院,正规的医生再怎么说也比朋友圈里的知识可靠。

" 微信里的东西真的不能什么都信。"戴安桥社区62岁的李道华说,她过去的一位邻居就是看了微信里所谓的老人食疗知识,买了许多补品,可半个月不到,脸上就开始蜕皮起疙瘩。"其实,老人能保证一日三餐吃好就行了,正常人哪需要什么大补啊?"李道华坦言道。

" 能发大财"也不稀罕

64岁的赵雅丽微信玩得也很"溜",看新闻、抢红包、生活缴费……作为戴安桥社区艺术团负责人,她和姐妹们还经常用微信发发演出图片,互相评头论足一番。

微信给生活带来了便利和快乐,但也存在很多陷阱,赵雅丽的宗旨是:天上不会掉馅饼,就是能发再大的财我也不稀罕。198元一套的项链、戒指、耳环,某网站总裁女儿结婚,送网民红包、流量什么的明眼人一看就是假的,赵雅丽曾经遇到过一位老朋友在朋友圈不停发送理财的链接,不但利息高年底还能分红,赵雅丽劝说很久也没有效果,干脆屏蔽了他的消息。

李道华认识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平时关系也算不错,那天突然来借钱,一问才知道,不知谁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保险信息,利息比银行存款高出不少,5年后连本钱也全部归还,老奶奶动了心,想赚点小钱。李道华连忙提醒她别上当,却被老人误会不愿借钱,临走时还说了几句难听的话,让李道华很是委屈。

" 我们老人基本上都是靠退休金生活",赵雅丽说,一旦上当受骗损失金钱不说,对大家精神上也是个不小的打击。微信里的好多信息都是互相转来转去的,可信度并不高,"你们报纸能报道真好,让更多的人知道微信里的信息真的不能全信。"

应从正规渠道了解信息

国家一级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张凤菊指出,老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健康养生知识,千万不能相信微信朋友圈里的各类转发。在社区做健康讲座的时候,张凤菊发现,很多老年朋友谈肉色变。原来,每年常规体检后,不少老人都有血脂高的问题,微信朋友圈里隔三差五有人发表吃肉的各类危害性,从自身健康考虑,他们都不敢再吃肉了。

张凤菊说,这其实是个误区。的确,脂肪90%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尤其是脂肪高的肉类,如猪肉等,但并不是说老人从此就和肉无缘了。要选择性地吃一些白色的肉,如:鱼、虾、鸡等等。鱼,特别是海鱼,含有一种叫"欧米伽-3"的脂肪酸,它反而可以降低血脂,老年朋友每天吃手掌心大小一块就可以了。同时,高血脂症还与"肝和肾的功能失调"有关。肝气不舒、肾阳不足,身体里的脂肪就没有办法运化,停留在血液中形成高血脂。只要在平时的饮食中做到"少肉多素",养好肝和肾,再加上适量的运动,就会越来越健康。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老年心理科副主任孔晓明解析道,老年人盲目相信微信朋友圈里的养生、理财等"知识"与他们所属的人生阶段有关。

年纪大了,身体机能下降,除了退休金又没有别的渠道获得收入,所以,老人们格外关注健康与经济问题。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遇上别有用心的微信信息传播者,打着科学的旗号,反反复复不停重复相同的内容,极力渲染后果,老人们很容易失去辨别能力,抵挡不住诱惑。有些老人自身深信不疑,还要求子女也必须照做,引发家庭矛盾。

人云亦云可能对自身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孔晓明主任建议,老人们应不断学习新知,从正规渠道了解正确信息,拥有健康快乐的晚年。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