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儿子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汶川故事_北京时间

想让儿子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汶川故事

在斯德哥尔摩,为我们做翻译的是一位中年女性,叫齐玲玲,国外常能见到的那种普通中国人,清汤挂面的短发,微胖,衣着很朴素。

想让儿子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汶川故事

她要通过义卖,告诉儿子做一个中国人的感受。

汶川大地震后这些天,有太多让人忍不住流泪的场面。而最不能忘的,有时就是身边某个普通人表现出来的善意和责任。

在斯德哥尔摩,为我们做翻译的是一位中年女性,叫齐玲玲,国外常能见到的那种普通中国人,清汤挂面的短发,微胖,衣着很朴素。她热心,话多,偶尔会显啰嗦。如果没有那天中午的聊天,短暂而客气的相处后,我们可能也就很快忘记了她。但那天谈到了大地震,她说,她是四川人。接下来她说的事情,让我不再可能忘记她。

5月12日下午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时候,斯德哥尔摩正是早晨8时28分。齐玲玲说她那天很忙乱,错过了平时要看的早间新闻。10时左右,她先生从办公室打来电话,说:"四川地震了,你知道吗?"她跳起来打开电视机和电脑,然后就再也没离开过屏幕,担心错过每一次最新消息。她哥哥一家还在成都,电话反复打过去没人接,第二天下午联系上,知道一家都还平安。在瑞典20年了,已经加入瑞典籍,两个孩子都在瑞典出生,现在的先生也是瑞典人,但当看到地震的那些画面,她说,她突然比任何时候都觉得自己是中国人、四川人。那种感同身受,无力却急切:想赶快做点什么,却不知道可以做什么。汶川、北川、映秀……都是从小听熟了的地名,电视里播出来,对于她在斯德哥尔摩的亲人、朋友、邻居只是一个个地理概念,对于她,脑子里马上浮现的却是当地人生活中的样子。虽然从未去过,但那里和她从小生活的地方那么近,所有网上看到的文字都直接在脑子里变成一个个具体画面。像平时一样,她上班,做饭,照顾孩子,却没办法真的和平时一样。

她很想把这种感受传递给大儿子。女儿太小,才3岁,但她觉得儿子不一样,他12岁了,百分之百的中国血统,她希望他了解一个中国人此时会有的感受。沟通的困难却让她生气,确切地说,是难过和沮丧。星期四,5月15日,儿子学校要举行每年一次庆祝春天的活动,家长也都会参加。早上起来她跟儿子商量,能不能跟老师说说地震的事情,在学校做个小小的募捐,让他们知道中国人关心中国人,知道那里的孩子很需要帮助。儿子拒绝了,他不理解妈妈为什么要他这样做,他害怕被同学笑话。齐玲玲说当时她特别沮丧,儿子生在瑞典,一张完全中国的面孔,上学后,在身份的认同上越来越不知所措,而她想利用一切机会让儿子明白,他是一个中国人。她是那么想在儿子和中国之间建立一种有血脉的情感联系,而这并不容易。她当时没控制住自己,大声责备儿子:"你是中国人,怎么可以不关心自己国家发生的灾难呢?"其实她心里知道儿子无辜,是自己太性急了,总希望他能和自己有同样的感受。她决定自己去做,用一种儿子能接受的方式--义卖。学校有时候也组织这种活动,孩子们把自己的手工拿出来卖,将钱捐给印度学校的孩子。她想,可以做些中国食物卖给参加活动的家长。

来不及去超市采购,在家里找到一些虾片,她开始一锅一锅炸。从下午14时到18时,齐玲玲一直在炸虾片,然后分装成小袋,儿子先是在旁边看,后来也主动来帮妈妈。她找来一张纸,写上"中国地震,为家乡学校的孩子募捐",母子俩背着这些虾片去参加学校的活动。到现场后,她刚开始也觉得不好意思,不知如何开口,她最初只是走到那些家长面前,把那张纸拿出来。几乎没有人拒绝,家长们都从新闻里听说了中国地震的消息。齐玲玲说她被家长们的善意鼓舞了,每袋20克朗,那天她一共募集到1200瑞典克朗。有个中年男子说没有零钱,等会儿再过来买。齐玲玲以为对方是礼貌推辞,没等他,边卖边走,半个小时后那位家长在校园里追上了她,说:"你怎么走了?我一直在找你。"这些儿子都看到了,回家后,他主动帮妈妈整理收款箱,他感觉到了老师和同学家长对妈妈所做事情的尊重。

齐玲玲回家写了一封长信,签上自己和先生的名字,通过网络发给平时彼此信赖的一些瑞典朋友以及合作伙伴,信里她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汶川大地震的情况,说明想募集一点钱给家乡学校的孩子。她说,加上自己的捐献,大概能募集到三四万元人民币。电话里她对哥哥提起这笔捐款,哥哥说这钱不多,也许帮不上什么忙。但她说,她是中国人、四川人,做这些,是表达心意。她在忠实于内心一种最传统和最真实的情感:只要能够,一定要为那些被灾难伤害的同胞做点什么。她本来也可以力所能及地拿出几千元,捐到中国使馆或当地红十字会,但她觉得那样不够,她要用自己做的事情,告诉儿子做一个中国人的感受。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08年第19期。)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汶川地震封面故事(线上版)」

【阅读汶川地震封面故事,可将感受写在微信留言区,也可移步三联中读↑写读感。】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本期新刊。

想让儿子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汶川故事

在斯德哥尔摩,为我们做翻译的是一位中年女性,叫齐玲玲,国外常能见到的那种普通中国人,清汤挂面的短发,微胖,衣着很朴素。

想让儿子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汶川故事

她要通过义卖,告诉儿子做一个中国人的感受。

汶川大地震后这些天,有太多让人忍不住流泪的场面。而最不能忘的,有时就是身边某个普通人表现出来的善意和责任。

在斯德哥尔摩,为我们做翻译的是一位中年女性,叫齐玲玲,国外常能见到的那种普通中国人,清汤挂面的短发,微胖,衣着很朴素。她热心,话多,偶尔会显啰嗦。如果没有那天中午的聊天,短暂而客气的相处后,我们可能也就很快忘记了她。但那天谈到了大地震,她说,她是四川人。接下来她说的事情,让我不再可能忘记她。

5月12日下午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时候,斯德哥尔摩正是早晨8时28分。齐玲玲说她那天很忙乱,错过了平时要看的早间新闻。10时左右,她先生从办公室打来电话,说:"四川地震了,你知道吗?"她跳起来打开电视机和电脑,然后就再也没离开过屏幕,担心错过每一次最新消息。她哥哥一家还在成都,电话反复打过去没人接,第二天下午联系上,知道一家都还平安。在瑞典20年了,已经加入瑞典籍,两个孩子都在瑞典出生,现在的先生也是瑞典人,但当看到地震的那些画面,她说,她突然比任何时候都觉得自己是中国人、四川人。那种感同身受,无力却急切:想赶快做点什么,却不知道可以做什么。汶川、北川、映秀……都是从小听熟了的地名,电视里播出来,对于她在斯德哥尔摩的亲人、朋友、邻居只是一个个地理概念,对于她,脑子里马上浮现的却是当地人生活中的样子。虽然从未去过,但那里和她从小生活的地方那么近,所有网上看到的文字都直接在脑子里变成一个个具体画面。像平时一样,她上班,做饭,照顾孩子,却没办法真的和平时一样。

她很想把这种感受传递给大儿子。女儿太小,才3岁,但她觉得儿子不一样,他12岁了,百分之百的中国血统,她希望他了解一个中国人此时会有的感受。沟通的困难却让她生气,确切地说,是难过和沮丧。星期四,5月15日,儿子学校要举行每年一次庆祝春天的活动,家长也都会参加。早上起来她跟儿子商量,能不能跟老师说说地震的事情,在学校做个小小的募捐,让他们知道中国人关心中国人,知道那里的孩子很需要帮助。儿子拒绝了,他不理解妈妈为什么要他这样做,他害怕被同学笑话。齐玲玲说当时她特别沮丧,儿子生在瑞典,一张完全中国的面孔,上学后,在身份的认同上越来越不知所措,而她想利用一切机会让儿子明白,他是一个中国人。她是那么想在儿子和中国之间建立一种有血脉的情感联系,而这并不容易。她当时没控制住自己,大声责备儿子:"你是中国人,怎么可以不关心自己国家发生的灾难呢?"其实她心里知道儿子无辜,是自己太性急了,总希望他能和自己有同样的感受。她决定自己去做,用一种儿子能接受的方式--义卖。学校有时候也组织这种活动,孩子们把自己的手工拿出来卖,将钱捐给印度学校的孩子。她想,可以做些中国食物卖给参加活动的家长。

来不及去超市采购,在家里找到一些虾片,她开始一锅一锅炸。从下午14时到18时,齐玲玲一直在炸虾片,然后分装成小袋,儿子先是在旁边看,后来也主动来帮妈妈。她找来一张纸,写上"中国地震,为家乡学校的孩子募捐",母子俩背着这些虾片去参加学校的活动。到现场后,她刚开始也觉得不好意思,不知如何开口,她最初只是走到那些家长面前,把那张纸拿出来。几乎没有人拒绝,家长们都从新闻里听说了中国地震的消息。齐玲玲说她被家长们的善意鼓舞了,每袋20克朗,那天她一共募集到1200瑞典克朗。有个中年男子说没有零钱,等会儿再过来买。齐玲玲以为对方是礼貌推辞,没等他,边卖边走,半个小时后那位家长在校园里追上了她,说:"你怎么走了?我一直在找你。"这些儿子都看到了,回家后,他主动帮妈妈整理收款箱,他感觉到了老师和同学家长对妈妈所做事情的尊重。

齐玲玲回家写了一封长信,签上自己和先生的名字,通过网络发给平时彼此信赖的一些瑞典朋友以及合作伙伴,信里她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汶川大地震的情况,说明想募集一点钱给家乡学校的孩子。她说,加上自己的捐献,大概能募集到三四万元人民币。电话里她对哥哥提起这笔捐款,哥哥说这钱不多,也许帮不上什么忙。但她说,她是中国人、四川人,做这些,是表达心意。她在忠实于内心一种最传统和最真实的情感:只要能够,一定要为那些被灾难伤害的同胞做点什么。她本来也可以力所能及地拿出几千元,捐到中国使馆或当地红十字会,但她觉得那样不够,她要用自己做的事情,告诉儿子做一个中国人的感受。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08年第19期。)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汶川地震封面故事(线上版)」

【阅读汶川地震封面故事,可将感受写在微信留言区,也可移步三联中读↑写读感。】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本期新刊。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