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摩"之后路还很长_北京时间

A股被纳入MSCI全球新兴市场指数,连续四次闯关终于成功。其次是追踪MSCI指数的全球基金能不能改变A股牛短熊长的现状,能不能让A股成为价值投资的典范,这还真不好说。

A股被纳入MSCI全球新兴市场指数,连续四次闯关终于成功。虽然这仅仅是一个商业机构的指数,但由于其背后有1.5万亿美元资金追踪,加入其中会对A股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实质性影响。不过,这也仅仅局限于"未来发展"。

从短期现实角度看,A股"入摩"的利好效应似乎并不像很多熬夜的投资者想象的巨大。

首先是大家期盼的资金援军,就目前情况看,这个资金的驰援还是远水难解近渴。在各种各样的测算之下,A股"入摩"的短期吸引资金效应不过几百至1000亿人民币,这个资金量显然难以对目前A股有多大的刺激,毕竟每天的成交都达到了近5000亿,一次性全买入也不过单日成交的1/5不到。从长期看,有人测算出可能有2到3万亿人民币的新增资金会买入A股,不知道这个测算是怎么来的,即便如此,也不要过于乐观,这里面还没有算计到因为强势美元而从A股流出的资金对冲,这是一个长期趋势。而且目前QFII和RQFII的总额度已经达到1万亿人民币左右,但依旧不是A股的主导力量,从绝对资金量看只是属于配角的角色,况且这个长期是多长?没人知道。

其次是追踪MSCI指数的全球基金能不能改变A股牛短熊长的现状,能不能让A股成为价值投资的典范,这还真不好说。2003年瑞银买入A股的那一刻,就有人说外资会让A股价值投资成真,但在一个喜好短期波动的散户化市场里,这个理想过于脱离实际。十多年来,A股依旧是全球投机风最盛的市场之一,现在各家QFII与其说是在改变A股的投资观念,不如说是自己改变自己悄悄赚钱。观念的改变绝非一朝一夕,这是真理。QFII当年首单的四个公司宝钢股份(600019,诊股)、上港集箱(现上港集团(600018,诊股))、外运发展(600270,诊股)和中兴通讯(000063,诊股),这十多年也没有成为价值投资的典范。整个A股市场的价值投资是不是因为QFII的出现而真的出现了呢?无论是2008年还是2015年的疯狂,我们都没有看到价值投资的身影,有的只是鸡犬升天,然后一地鸡毛。

诚然,A股"入摩"是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但实际掣肘还有很多。比如大规模资金的跨境进出,在人民币无法自由兑换的前提下,怎么解决?这个证监会层面只能干着急,QFII额度的审批都是外管局的事情,不能说你A股想要5万亿人民币外资来驰援,外管局就直接批5万亿进来,汇率波动怎么办?造成风险谁负责?汇率重要还是股市重要?还有就是A股的制度建设依旧任重道远,发个新股还要审核,搞个衍生金融产品也要审核,外资根本无法在A股实现对冲,要知道很多海外基金属于对冲基金,每年的收益都相对固定,不是大起大落,你让他们到一个没有对冲产品的A股来,怎么做?和千万散户比着谁韭菜割得快?

因此,A股被纳入MSCI指数,从中长期来说,是一个双方磨合与适应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利好。这里面,监管层面要逐步与国际接轨,市场建设、制度建设上要加快向先进学习,融会贯通,让A股更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股市,体现交易投资与融资的全功能,不能顾此失彼,不能闹太多的国际笑话;全球追随MSCI的基金经理们也要学会如何在A股生存,如何在一个信息披露不是很透明,制度建设不断补短板的市场里活下去,要知道很多QFII的业绩水平其实并不好,过于自负的QFII还是交了很多学费。

A股现在更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把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争取在与MSCI的融合中取得双赢。最近几年的投资成绩单可以看出,到A股来淌水的QFII整体盈利状况并不乐观,这里面有QFII自身水土不服的原因,更有A股长期低迷缺乏赚钱效应的原因,如果这个状况不改变,"入摩"的效应会直线下降。试想,一个没有赚钱吸引力的市场怎么可能让流动性自愿而来?MSCI不是国际慈善机构,追踪MSCI的基金也是要赚钱的,它们不会只充点市值去打新股,这个小把戏只能骗吃瓜群众。

A股被纳入MSCI全球新兴市场指数,连续四次闯关终于成功。其次是追踪MSCI指数的全球基金能不能改变A股牛短熊长的现状,能不能让A股成为价值投资的典范,这还真不好说。

A股被纳入MSCI全球新兴市场指数,连续四次闯关终于成功。虽然这仅仅是一个商业机构的指数,但由于其背后有1.5万亿美元资金追踪,加入其中会对A股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实质性影响。不过,这也仅仅局限于"未来发展"。

从短期现实角度看,A股"入摩"的利好效应似乎并不像很多熬夜的投资者想象的巨大。

首先是大家期盼的资金援军,就目前情况看,这个资金的驰援还是远水难解近渴。在各种各样的测算之下,A股"入摩"的短期吸引资金效应不过几百至1000亿人民币,这个资金量显然难以对目前A股有多大的刺激,毕竟每天的成交都达到了近5000亿,一次性全买入也不过单日成交的1/5不到。从长期看,有人测算出可能有2到3万亿人民币的新增资金会买入A股,不知道这个测算是怎么来的,即便如此,也不要过于乐观,这里面还没有算计到因为强势美元而从A股流出的资金对冲,这是一个长期趋势。而且目前QFII和RQFII的总额度已经达到1万亿人民币左右,但依旧不是A股的主导力量,从绝对资金量看只是属于配角的角色,况且这个长期是多长?没人知道。

其次是追踪MSCI指数的全球基金能不能改变A股牛短熊长的现状,能不能让A股成为价值投资的典范,这还真不好说。2003年瑞银买入A股的那一刻,就有人说外资会让A股价值投资成真,但在一个喜好短期波动的散户化市场里,这个理想过于脱离实际。十多年来,A股依旧是全球投机风最盛的市场之一,现在各家QFII与其说是在改变A股的投资观念,不如说是自己改变自己悄悄赚钱。观念的改变绝非一朝一夕,这是真理。QFII当年首单的四个公司宝钢股份(600019,诊股)、上港集箱(现上港集团(600018,诊股))、外运发展(600270,诊股)和中兴通讯(000063,诊股),这十多年也没有成为价值投资的典范。整个A股市场的价值投资是不是因为QFII的出现而真的出现了呢?无论是2008年还是2015年的疯狂,我们都没有看到价值投资的身影,有的只是鸡犬升天,然后一地鸡毛。

诚然,A股"入摩"是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但实际掣肘还有很多。比如大规模资金的跨境进出,在人民币无法自由兑换的前提下,怎么解决?这个证监会层面只能干着急,QFII额度的审批都是外管局的事情,不能说你A股想要5万亿人民币外资来驰援,外管局就直接批5万亿进来,汇率波动怎么办?造成风险谁负责?汇率重要还是股市重要?还有就是A股的制度建设依旧任重道远,发个新股还要审核,搞个衍生金融产品也要审核,外资根本无法在A股实现对冲,要知道很多海外基金属于对冲基金,每年的收益都相对固定,不是大起大落,你让他们到一个没有对冲产品的A股来,怎么做?和千万散户比着谁韭菜割得快?

因此,A股被纳入MSCI指数,从中长期来说,是一个双方磨合与适应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利好。这里面,监管层面要逐步与国际接轨,市场建设、制度建设上要加快向先进学习,融会贯通,让A股更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股市,体现交易投资与融资的全功能,不能顾此失彼,不能闹太多的国际笑话;全球追随MSCI的基金经理们也要学会如何在A股生存,如何在一个信息披露不是很透明,制度建设不断补短板的市场里活下去,要知道很多QFII的业绩水平其实并不好,过于自负的QFII还是交了很多学费。

A股现在更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把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争取在与MSCI的融合中取得双赢。最近几年的投资成绩单可以看出,到A股来淌水的QFII整体盈利状况并不乐观,这里面有QFII自身水土不服的原因,更有A股长期低迷缺乏赚钱效应的原因,如果这个状况不改变,"入摩"的效应会直线下降。试想,一个没有赚钱吸引力的市场怎么可能让流动性自愿而来?MSCI不是国际慈善机构,追踪MSCI的基金也是要赚钱的,它们不会只充点市值去打新股,这个小把戏只能骗吃瓜群众。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