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推荐】对话 | 《外科风云》编剧朱朱:医学向着希望,却在绝望中行走_北京时间

【周末推荐】对话 | 《外科风云》编剧朱朱:医学向着希望,却在绝望中行走

--比如经济紧张的农村病人张根才,比如情绪极端不讲道理的程惠英--这个时候,扬帆的圆滑周到但推脱责任,陆晨曦的真诚善良但鲁莽冲动,庄恕的处事周全但颇具城府才能展现出来。

【周末推荐】对话 | 《外科风云》编剧朱朱:医学向着希望,却在绝望中行走

对话背景电视剧《外科风云》刚刚收官。剧中,一场医疗事故引发的纷争里裹挟着职业的理想和现实的龃龉,暗藏着人性的贪婪、恐惧抑或忏悔。本片编剧、原著小说作者朱朱,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现在美国从事艾滋病预防和戒毒治疗研究工作。《外科风云》已是她第三部改编成医疗剧的作品。一名医疗科研人员怎么和编剧画上等号?她又如何让医学的现实问题成为"戏好看"的关键?记者带着这些问题独家采访了朱朱。

" 挣扎在坚持和放弃之间,努力保持初心"

急诊科医生陈绍聪

健康报:《外科风云》和此前《到爱的距离》、《长大》三部影视作品都是脱胎于您的小说,其中两部还是您亲自编剧。业余写小说是您的爱好吗?这三部作品想表达的主题有什么不同?

朱朱:对。我之前有时会在网上写小说,有一些还被推荐到榜首。后来山东影视的电视剧策划跟我联系,聊天时发现彼此很多观念出奇的一致,她就提出让我自己来写剧本。慢慢地就开始做起编剧来。

《长大》写的是成长,全篇只有十几万字,基调非常单纯而温暖,它是医学生充满希望的起点。

《到爱的距离》写的是理想,理想中的医院、理想中的医生,以及现实中的他们为这个理想的奋斗过程。应该说《长大》和《到爱的距离》都是更"美好"的。

但是《外科风云》则比较现实,它写的是现实中的挣扎,挣扎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但是最终还是守着自己的底线一步步走下去的故事。这是大部分医务工作者面临的现状,是一个在不单纯的,甚至是有些泥泞的环境中,努力保持初心的故事。用剧中一句台词概括,就是:"这些医务工作者,努力在不纯粹的社会中、医院里,让必须纯粹的'治病救人'的医学科学,能够存在和发展下去。"

健康报:这些"挣扎"以及"初心"在作品中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呢?

朱朱:因为现实,《外科风云》里的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缺陷,都有自私懦弱或不近人情的时候。手术刀、听诊器,是他们赖以为生的工具,他们有对于过分的辛苦和不匹配的薪酬的牢骚,有对环境和政策不合理的抱怨,有对偏颇的舆论环境的不满,也会在私底下吐槽同事或领导。但是牢骚着、抱怨着、叹息着,这些人依旧兢兢业业地工作着。救护车笛声一起,面对一个个亟待拯救的生命,他们仍然会立刻精神抖擞地投入抢救,相互配合、相互支撑。

" 只有极端的例子,才能最好地展现人物性格"

仁合医院院长扬帆和女主角陆晨曦

健康报:您曾说过,每个行业都有各种取舍难为。那么在剧中,您所设置的这些医生、患者的角色和他们各自的行事、选择是否也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代表了某些群体?您是刻意为之吗?

朱朱:我的创作习惯是先有故事才有角色,故事是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中来,角色是在故事里的。而角色,又是在戏剧中比故事更重要的看点。

为什么电视剧中的矛盾如此集中?我想我做这个设置,是因为人物只有放在比较极端的矛盾中,才会有冲突和碰撞,才会自然而然地将潜在的性格特质展现出来。比如说,如果剧中的患者都是最"正常"的患者:没有经济困难,情绪平稳、客气礼貌,那么扬帆、陆晨曦、傅博文、钟西北、陈绍聪……他们作为医生的行为,也就都差不多。只有当面对"少见难题"--比如经济紧张的农村病人张根才,比如情绪极端不讲道理的程惠英--这个时候,扬帆的圆滑周到但推脱责任,陆晨曦的真诚善良但鲁莽冲动,庄恕的处事周全但颇具城府才能展现出来。三个人的底线是不同的,观念也是不同的。张根才和程惠英两个例子都是绝对真实的还原。包括陆晨曦被无理推搡后把"精神分裂"写到病历本上的行为,都是我亲眼见过的。只有这样极端的例子,才能最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

健康报:有人说,《外科风云》的字眼落在了"风云"二字上,是这样吗?除了故事主线赋予的意义,您是否想在这部作品中更多体现对医疗所涉及的现实问题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医疗本身?

朱朱:其实,我就是想通过医院中发生的故事和人生百态,来表达一些对生活的认知。比如人生中充满了无奈,我们尽了所有努力,结果也并不完美,我们怎么对待这种不完美?颓废?失望?甚至谎言?我记得我在教7岁的儿子中文的时候,曾经给他解释"得意扬扬"和"垂头丧气"这两个成语。我为了举例,就说当你赢了棒球比赛的时候,就"得意扬扬",而输了就"垂头丧气"了。他立刻反驳我,说不对,不管赢了输了,都不能得意扬扬或者垂头丧气,我都会更努力的。我当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嚯,这"三观"真正。但紧接下来的感慨就是,真是孩子啊。没受过真正的挫败,没经历无奈的现实。虽然我也非常希望自己遇事一直能够如此,但是更多的时候不是宠辱不惊,而是宠辱皆惊。

" 争议不是非黑即白,希望观众不因偏见而盲从或拒绝信任"

楚珺和扬子轩

健康报:我们在片中看到很多对当今现实的观照。比如利益冲突的话题、医疗仪器和医生基本功的关系、信息时代患者的学习能力、共同决策等等。在这些问题的挑选和呈现上,您的意图是什么?

朱朱:我想,是把问题提出来,通过不同角色的态度,公平讨论吧。这些都不是非黑即白的问题。比如吻合器没有完全替代医生的手工缝合,而医生的手工缝合也阻碍不了医学器材的发展;再比如,原则上患者有决定自己怎么治病的权利,但是事实上大部分患者又确实很难在短时间内,尤其是在绝望恐惧的状态下,真正明白那些治疗方法的优劣,那么当他们选择了明显不符合医学科学的方式,医生真的就应该放弃劝说,完全尊重他们的意见吗?我们把这些展现出来,绝对不是说,通过一个电视剧,来给观众一个"答案"。就我自己而言,知道得越多,就越明白没有人能给出"绝对的"答案。我们是想从不同角度,尽可能地在电视剧中给出客观的展现,让有兴趣探讨的观众,自己找到自己的理解和答案。这样,当他们真正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因为偏见而盲从或者拒绝信任。

健康报:您说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能让观众感受到医学这个行业的理想和幸福。对您而言,从以前做临床到现在做科研,理想和幸福是什么?

朱朱:我的导师曾经说过,医学是个向着希望的方向,却在绝望中行走的科学。

因为研究对象是疾病,充斥在生活中的是痛苦。伴随疾病的又经常是贫穷、恐惧。随之而来的,又一定会有猜疑、误解。但是我们为什么走在这里?其实,是为了一个最美好的希望,那就是人的生命--活下来,活得更好一点。很多时候,穷其一生的研究是看不到"完全治愈"的那一天的。我自己是做艾滋病研究的。在这些领域,看着患者一步一步走向死亡,那幸福和成就感在哪儿呢?最直观的,是每一个患者又挺过一个难关,他又有了一个新的机会来期待治愈的奇迹,以及治疗效果上统计学意义的进步。而更深层次的幸福感,是每一个改变都使得我们离希望更近了。虽然这些改变和进步要花费几年甚至数十年的努力。但科研人员、临床医生,谁都没有放弃。我觉得这种坚持,这种努力本身,就是值得骄傲的。

【周末推荐】对话 | 《外科风云》编剧朱朱:医学向着希望,却在绝望中行走

--比如经济紧张的农村病人张根才,比如情绪极端不讲道理的程惠英--这个时候,扬帆的圆滑周到但推脱责任,陆晨曦的真诚善良但鲁莽冲动,庄恕的处事周全但颇具城府才能展现出来。

【周末推荐】对话 | 《外科风云》编剧朱朱:医学向着希望,却在绝望中行走

对话背景电视剧《外科风云》刚刚收官。剧中,一场医疗事故引发的纷争里裹挟着职业的理想和现实的龃龉,暗藏着人性的贪婪、恐惧抑或忏悔。本片编剧、原著小说作者朱朱,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现在美国从事艾滋病预防和戒毒治疗研究工作。《外科风云》已是她第三部改编成医疗剧的作品。一名医疗科研人员怎么和编剧画上等号?她又如何让医学的现实问题成为"戏好看"的关键?记者带着这些问题独家采访了朱朱。

" 挣扎在坚持和放弃之间,努力保持初心"

急诊科医生陈绍聪

健康报:《外科风云》和此前《到爱的距离》、《长大》三部影视作品都是脱胎于您的小说,其中两部还是您亲自编剧。业余写小说是您的爱好吗?这三部作品想表达的主题有什么不同?

朱朱:对。我之前有时会在网上写小说,有一些还被推荐到榜首。后来山东影视的电视剧策划跟我联系,聊天时发现彼此很多观念出奇的一致,她就提出让我自己来写剧本。慢慢地就开始做起编剧来。

《长大》写的是成长,全篇只有十几万字,基调非常单纯而温暖,它是医学生充满希望的起点。

《到爱的距离》写的是理想,理想中的医院、理想中的医生,以及现实中的他们为这个理想的奋斗过程。应该说《长大》和《到爱的距离》都是更"美好"的。

但是《外科风云》则比较现实,它写的是现实中的挣扎,挣扎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但是最终还是守着自己的底线一步步走下去的故事。这是大部分医务工作者面临的现状,是一个在不单纯的,甚至是有些泥泞的环境中,努力保持初心的故事。用剧中一句台词概括,就是:"这些医务工作者,努力在不纯粹的社会中、医院里,让必须纯粹的'治病救人'的医学科学,能够存在和发展下去。"

健康报:这些"挣扎"以及"初心"在作品中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呢?

朱朱:因为现实,《外科风云》里的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缺陷,都有自私懦弱或不近人情的时候。手术刀、听诊器,是他们赖以为生的工具,他们有对于过分的辛苦和不匹配的薪酬的牢骚,有对环境和政策不合理的抱怨,有对偏颇的舆论环境的不满,也会在私底下吐槽同事或领导。但是牢骚着、抱怨着、叹息着,这些人依旧兢兢业业地工作着。救护车笛声一起,面对一个个亟待拯救的生命,他们仍然会立刻精神抖擞地投入抢救,相互配合、相互支撑。

" 只有极端的例子,才能最好地展现人物性格"

仁合医院院长扬帆和女主角陆晨曦

健康报:您曾说过,每个行业都有各种取舍难为。那么在剧中,您所设置的这些医生、患者的角色和他们各自的行事、选择是否也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代表了某些群体?您是刻意为之吗?

朱朱:我的创作习惯是先有故事才有角色,故事是从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中来,角色是在故事里的。而角色,又是在戏剧中比故事更重要的看点。

为什么电视剧中的矛盾如此集中?我想我做这个设置,是因为人物只有放在比较极端的矛盾中,才会有冲突和碰撞,才会自然而然地将潜在的性格特质展现出来。比如说,如果剧中的患者都是最"正常"的患者:没有经济困难,情绪平稳、客气礼貌,那么扬帆、陆晨曦、傅博文、钟西北、陈绍聪……他们作为医生的行为,也就都差不多。只有当面对"少见难题"--比如经济紧张的农村病人张根才,比如情绪极端不讲道理的程惠英--这个时候,扬帆的圆滑周到但推脱责任,陆晨曦的真诚善良但鲁莽冲动,庄恕的处事周全但颇具城府才能展现出来。三个人的底线是不同的,观念也是不同的。张根才和程惠英两个例子都是绝对真实的还原。包括陆晨曦被无理推搡后把"精神分裂"写到病历本上的行为,都是我亲眼见过的。只有这样极端的例子,才能最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

健康报:有人说,《外科风云》的字眼落在了"风云"二字上,是这样吗?除了故事主线赋予的意义,您是否想在这部作品中更多体现对医疗所涉及的现实问题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医疗本身?

朱朱:其实,我就是想通过医院中发生的故事和人生百态,来表达一些对生活的认知。比如人生中充满了无奈,我们尽了所有努力,结果也并不完美,我们怎么对待这种不完美?颓废?失望?甚至谎言?我记得我在教7岁的儿子中文的时候,曾经给他解释"得意扬扬"和"垂头丧气"这两个成语。我为了举例,就说当你赢了棒球比赛的时候,就"得意扬扬",而输了就"垂头丧气"了。他立刻反驳我,说不对,不管赢了输了,都不能得意扬扬或者垂头丧气,我都会更努力的。我当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嚯,这"三观"真正。但紧接下来的感慨就是,真是孩子啊。没受过真正的挫败,没经历无奈的现实。虽然我也非常希望自己遇事一直能够如此,但是更多的时候不是宠辱不惊,而是宠辱皆惊。

" 争议不是非黑即白,希望观众不因偏见而盲从或拒绝信任"

楚珺和扬子轩

健康报:我们在片中看到很多对当今现实的观照。比如利益冲突的话题、医疗仪器和医生基本功的关系、信息时代患者的学习能力、共同决策等等。在这些问题的挑选和呈现上,您的意图是什么?

朱朱:我想,是把问题提出来,通过不同角色的态度,公平讨论吧。这些都不是非黑即白的问题。比如吻合器没有完全替代医生的手工缝合,而医生的手工缝合也阻碍不了医学器材的发展;再比如,原则上患者有决定自己怎么治病的权利,但是事实上大部分患者又确实很难在短时间内,尤其是在绝望恐惧的状态下,真正明白那些治疗方法的优劣,那么当他们选择了明显不符合医学科学的方式,医生真的就应该放弃劝说,完全尊重他们的意见吗?我们把这些展现出来,绝对不是说,通过一个电视剧,来给观众一个"答案"。就我自己而言,知道得越多,就越明白没有人能给出"绝对的"答案。我们是想从不同角度,尽可能地在电视剧中给出客观的展现,让有兴趣探讨的观众,自己找到自己的理解和答案。这样,当他们真正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因为偏见而盲从或者拒绝信任。

健康报:您说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能让观众感受到医学这个行业的理想和幸福。对您而言,从以前做临床到现在做科研,理想和幸福是什么?

朱朱:我的导师曾经说过,医学是个向着希望的方向,却在绝望中行走的科学。

因为研究对象是疾病,充斥在生活中的是痛苦。伴随疾病的又经常是贫穷、恐惧。随之而来的,又一定会有猜疑、误解。但是我们为什么走在这里?其实,是为了一个最美好的希望,那就是人的生命--活下来,活得更好一点。很多时候,穷其一生的研究是看不到"完全治愈"的那一天的。我自己是做艾滋病研究的。在这些领域,看着患者一步一步走向死亡,那幸福和成就感在哪儿呢?最直观的,是每一个患者又挺过一个难关,他又有了一个新的机会来期待治愈的奇迹,以及治疗效果上统计学意义的进步。而更深层次的幸福感,是每一个改变都使得我们离希望更近了。虽然这些改变和进步要花费几年甚至数十年的努力。但科研人员、临床医生,谁都没有放弃。我觉得这种坚持,这种努力本身,就是值得骄傲的。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