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巴中 向幸福出发向幸福出发_北京时间

6亿元建成了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引资建设平昌通用职业技术学校、通江高明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项目,特别是川师大附属第四实验中学、巴中棠湖外语实验学校、巴师附小兴合校区的成功建设并投入使用,提升了全市教育的整体水平。

当地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当地不断加大民生投入,,让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让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再过几天,端午节就要来了,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游客,巴中市平昌县驷马镇当先村村民徐绍富,这几天又忙碌起来。

当先村有两张名片:幸福水乡,油画《父亲》的诞生地。每逢节假日,这个紧邻巴达高速公路的小村游人如织。五年前,徐绍富由农民变身为旅游从业者,节假日高峰期,全家一天收入在一万元以上,几乎相当于过去一家三口全年的总收入。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过去5年,巴中以实现人民富裕幸福为根本目标,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从农村到城市,从教育到医疗,从住房改善到产业发展……各项民生事业的倾力付出和大力投入,让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 持续增收百姓钱袋子鼓起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先村做活水文章,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发展为远近闻名的水乡,村民徐绍富就是受益者之一。他和10多户村民合伙购置了13条游览船、10辆旅游观光车,遇到节假日高峰期,每天可以赚近万元。

如今的当先村,村民们的钱袋子都鼓了起来,住上了让城里人都羡慕的好房子,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作为著名油画《父亲》的诞生地,村民们饮水思源,勤劳朴实的本色不改,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2016年的全省"四好村"名录中,当先村和巴中市其他94个村榜上有名,总数位居全省市州第六位。

" 四好村"的概念并不抽象。继"彝家新寨""牧民定居"之后,巴中率先在全省启动"巴山新居"建设工作。经过五年发展,"巴山新居"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成为"美丽四川"建设在巴中乡村的生动实践。而"四好村"的大量涌现,正是民生改善的有力注脚。

" 十二五"期间,巴中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2015年达50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9倍;人均GDP达15076元,是"十一五"末的1.8倍。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经济稳健增长的同时,该市不断加大民生投入。2014年,全市民生项目共131小项,资金投入111.02亿元;2015年,全市民生支出163.4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88%。

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也实现稳步增长。2014年,巴中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87元,同比增长10.3%,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四位;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45元,同比增加1989元,增速9.1%,居全省市州第一位;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5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69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6,比上年缩小0.02。

2 精准兜底织牢社会保障网

保持改善民生定力,通过精准兜底,增进百姓福祉。

前不久,巴中印发《巴中市社会保障扶贫专项实施方案》《关于认真做好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方案》,将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3300元/年,并将全市114286名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据统计,2015年末,巴中市"五大保险"覆盖500多万人次,是2010年末的5.3倍。不仅保障人数翻番、覆盖人数增多,而且保障层次和水平更高。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累计为农村居民报账达40多亿元;完成卫生投入97.15亿元,比"十一五"增长242.68%;人均寿命比"十一五"末提高2岁。

医疗是民生之需。近几年来,巴中将新增财力的10%主要用于卫生事业的发展,共计投入97.15亿元。期间,争取中央投资4000万元,开工建设市儿童医院;成立市治未病研究所、市中医研究所等机构;市中心医院创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市中医医院创成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各县(区)公立医院全部创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引进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创办医疗机构8家;完成市级卫生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全面建立。

与此同时,全市还开通运行"一站式"医疗救助即时结算服务定点医院21家,已救助困难群众6500余人次,支出救助资金700余万元,进一步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3 协调均衡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恩阳区和平场社区,常住人口仅万人,但自从恢复复高考以来,这里走出了21位博士、42位硕士,如今还有20位研究生在读,成为闻名全国的"博士之乡"。

当年,从和平场走出去的博士、硕士绝大多数家境贫寒,他们的母校--和平场小学的环境也十分简陋。今天,他们重返巴中会发现,这方土地上,重视教育崇尚知识的传统没有丢,但孩子们的成长、学习环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近五年来,巴中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总体目标和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工作大局,按照"统筹城乡、均衡发展,标准化保基本、信息化促均衡、强师资提质量、推改革增活力"的总体要求,在破解投入不足难题、改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市教育事业和谐稳定、加快发展。

2016年初,《巴中市中心城区教育设施布点规划(2014-2020)》方案出炉。未来巴中中心城区将开办幼儿园133所,小学47所,初中19所。五年后中心城区将新增学校142所。

过去5年,巴中学前教育一、二、三年级毛入园率分别达到90%、75%、6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普高毛入学率达到85%,职业教育规模达到3.6万人;高考主要指标连年创历史新高,升学率达到78%。巴中还建成了"宽带网络校校通"250所、"优质资源班班通"4100个和一大批网络学校,"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实现100%全覆盖。

为弥补优质教育的短板,巴中成功引资7.6亿元建成了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引资建设平昌通用职业技术学校、通江高明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项目,特别是川师大附属第四实验中学、巴中棠湖外语实验学校、巴师附小兴合校区的成功建设并投入使用,提升了全市教育的整体水平。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谢颖

6亿元建成了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引资建设平昌通用职业技术学校、通江高明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项目,特别是川师大附属第四实验中学、巴中棠湖外语实验学校、巴师附小兴合校区的成功建设并投入使用,提升了全市教育的整体水平。

当地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当地不断加大民生投入,,让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让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再过几天,端午节就要来了,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游客,巴中市平昌县驷马镇当先村村民徐绍富,这几天又忙碌起来。

当先村有两张名片:幸福水乡,油画《父亲》的诞生地。每逢节假日,这个紧邻巴达高速公路的小村游人如织。五年前,徐绍富由农民变身为旅游从业者,节假日高峰期,全家一天收入在一万元以上,几乎相当于过去一家三口全年的总收入。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过去5年,巴中以实现人民富裕幸福为根本目标,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从农村到城市,从教育到医疗,从住房改善到产业发展……各项民生事业的倾力付出和大力投入,让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 持续增收百姓钱袋子鼓起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先村做活水文章,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发展为远近闻名的水乡,村民徐绍富就是受益者之一。他和10多户村民合伙购置了13条游览船、10辆旅游观光车,遇到节假日高峰期,每天可以赚近万元。

如今的当先村,村民们的钱袋子都鼓了起来,住上了让城里人都羡慕的好房子,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作为著名油画《父亲》的诞生地,村民们饮水思源,勤劳朴实的本色不改,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2016年的全省"四好村"名录中,当先村和巴中市其他94个村榜上有名,总数位居全省市州第六位。

" 四好村"的概念并不抽象。继"彝家新寨""牧民定居"之后,巴中率先在全省启动"巴山新居"建设工作。经过五年发展,"巴山新居"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成为"美丽四川"建设在巴中乡村的生动实践。而"四好村"的大量涌现,正是民生改善的有力注脚。

" 十二五"期间,巴中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2015年达50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9倍;人均GDP达15076元,是"十一五"末的1.8倍。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经济稳健增长的同时,该市不断加大民生投入。2014年,全市民生项目共131小项,资金投入111.02亿元;2015年,全市民生支出163.4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88%。

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也实现稳步增长。2014年,巴中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87元,同比增长10.3%,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四位;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45元,同比增加1989元,增速9.1%,居全省市州第一位;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5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69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6,比上年缩小0.02。

2 精准兜底织牢社会保障网

保持改善民生定力,通过精准兜底,增进百姓福祉。

前不久,巴中印发《巴中市社会保障扶贫专项实施方案》《关于认真做好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方案》,将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3300元/年,并将全市114286名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据统计,2015年末,巴中市"五大保险"覆盖500多万人次,是2010年末的5.3倍。不仅保障人数翻番、覆盖人数增多,而且保障层次和水平更高。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累计为农村居民报账达40多亿元;完成卫生投入97.15亿元,比"十一五"增长242.68%;人均寿命比"十一五"末提高2岁。

医疗是民生之需。近几年来,巴中将新增财力的10%主要用于卫生事业的发展,共计投入97.15亿元。期间,争取中央投资4000万元,开工建设市儿童医院;成立市治未病研究所、市中医研究所等机构;市中心医院创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市中医医院创成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各县(区)公立医院全部创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引进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创办医疗机构8家;完成市级卫生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全面建立。

与此同时,全市还开通运行"一站式"医疗救助即时结算服务定点医院21家,已救助困难群众6500余人次,支出救助资金700余万元,进一步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3 协调均衡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恩阳区和平场社区,常住人口仅万人,但自从恢复复高考以来,这里走出了21位博士、42位硕士,如今还有20位研究生在读,成为闻名全国的"博士之乡"。

当年,从和平场走出去的博士、硕士绝大多数家境贫寒,他们的母校--和平场小学的环境也十分简陋。今天,他们重返巴中会发现,这方土地上,重视教育崇尚知识的传统没有丢,但孩子们的成长、学习环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近五年来,巴中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总体目标和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工作大局,按照"统筹城乡、均衡发展,标准化保基本、信息化促均衡、强师资提质量、推改革增活力"的总体要求,在破解投入不足难题、改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市教育事业和谐稳定、加快发展。

2016年初,《巴中市中心城区教育设施布点规划(2014-2020)》方案出炉。未来巴中中心城区将开办幼儿园133所,小学47所,初中19所。五年后中心城区将新增学校142所。

过去5年,巴中学前教育一、二、三年级毛入园率分别达到90%、75%、6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普高毛入学率达到85%,职业教育规模达到3.6万人;高考主要指标连年创历史新高,升学率达到78%。巴中还建成了"宽带网络校校通"250所、"优质资源班班通"4100个和一大批网络学校,"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实现100%全覆盖。

为弥补优质教育的短板,巴中成功引资7.6亿元建成了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引资建设平昌通用职业技术学校、通江高明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项目,特别是川师大附属第四实验中学、巴中棠湖外语实验学校、巴师附小兴合校区的成功建设并投入使用,提升了全市教育的整体水平。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谢颖

北京时间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