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明月拟岘台_北京时间

这位一生笔耕不辍、文风雄奇悲壮的诗人登台临水,诗兴大发,连作《登拟岘台》《拟岘台观雪》《冒雨登拟岘台观江涨》等诗作三篇,甚至不吝“我行万里跨秦吴,此地固应名二绝”的溢美之词来评点。

“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千古悠悠,临川人依汝水而居,一座文昌桥通达两岸,古老而低调。自东晋始,王羲之、谢灵运、颜真卿、白居易等名宿踏歌而来,留下名篇巨著飘然而去;王安石、曾巩、晏殊、汤显祖等名儒巨公生息于此,可谓“彬彬辈出,不可胜数”。

古桥上游的拟岘台位于城东,背倚抚州古城,俯瞰秀丽江河,出云气而临风雨,见证了临川的文风鼎盛,记载了历史的云起源流,把丰厚的临川文化积淀在它古朴厚重的身影中。

“占断江西景,临川拟岘台。”拟岘台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为北宋抚州知州裴材主持兴筑,因当地山势形貌类似湖北襄阳城南的岘山,故名“拟岘台”。与河北幽州台,山西鹳雀台,赣州郁孤台齐名。古台历经多次损毁又多次重修,其旧址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初建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题写《拟岘台记》以记之:“山之苍颜秀壁,巅岩拔出,挟光景而薄星辰……若夫云烟开敛,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旸明晦,变化不同。”这样的盛景,令人遐想。

今天重修的拟岘台溯流而上,楼高十五丈,比古籍记载的三丈三更显恢弘雄丽。凭栏远眺,悠悠汝水如玉带般绕城而过,极目处灵谷峰如翠屏般遥相呼应,拾级登高,天阔云淡,烟雨空蒙,让人禁不住放开思绪,纵越千年,酣畅笔墨,书写一段关于古临川的诗词歌赋。

裴材兴建拟岘台,不仅有缅怀西晋贤臣羊祜的思古之情,更有效法羊祜德政爱民遗风之寓意。如此说来,拟岘台的前世今生,便多了一层清风明月的意境。

遥想当年,曾巩挥毫而就《拟岘台记》时想必是感慨万千的。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始,这位厚积薄发的临川才子就曾在襄阳任职三年。任期内,他清正廉洁,爱民如子,除暴安良,政声卓著。他带领当地乡民兴修水利,并写下《襄州宜城县长渠记》,字里行间闪耀着快慰平生的愉悦;他寄情于襄阳的山水间,吟咏了《高阳池》《汉广亭》《闻喜亭》《隆中》《万山》《谷隐寺》《蔡州》等诗作名篇,借古喻今,抒发着自己对历史的认知与感悟。当他回到故乡,应裴知州之邀登上拟岘台,那种民生富足、社稷安乐的理想再次充溢胸怀。“州人士女,乐其安且治,而又得游观之美,亦将同其乐也。”一切美好的愿景跃然纸上。

一代名相王安石也曾登临拟岘台。这位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在朝堂上鼎新革故,为变法奔走呼号,与保守势力唇枪舌剑。但回到家乡,他却沉醉在拟岘台前旖旎的风光秀色中,他提笔诗赞:“君作新台拟岘山,羊公千载得追攀。歌钟殷地登临处,花木移春指顾问。城似大堤来宛宛,溪如清汉落潺潺。时平不比征吴日,缓带尤宜向此闲。”长年的政治斗争让这位政坛斗士感到身心疲惫,诗文中流露出“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也抒发了唯愿天下太平、生民幸福的平生夙愿。

拟岘台还让游历天下的陆游停下了脚步。这位一生笔耕不辍、文风雄奇悲壮的诗人登台临水,诗兴大发,连作《登拟岘台》《拟岘台观雪》《冒雨登拟岘台观江涨》等诗作三篇,甚至不吝“我行万里跨秦吴,此地固应名二绝”的溢美之词来评点。是什么让他如此钟情?汝水的烟波?乡民的笑容?或是樯帆片片、百舸争流的繁荣景象?天下盛景多矣!唯有这人文兴盛、民生富足的景象才能让爱国诗人沉醉其间,难以自拔。

古往今来的诗词唱和,为拟岘台标注了“政通人和”的文化符号,使它成为历代文人心中理想社会的标志。无论是裴材建台“以民为本”的治政理念,还是曾巩、王安石崇尚德政,追求民乐的政治追求,亦或是陆游笔端那“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的民生和谐理想,都把这座江南名楼推向了一个精神高度,承载着儒家修身济世的思想内涵,令世人景仰。

汝水悠悠,蜿蜒北去。斗转星移间,宋明时的优雅风流渐行渐远,楼阁内的弦歌古韵余音尽散,拟岘台也在岁月的流逝中物是人非,但我们透过这些永留史章的诗文与典故,依然感知当年名儒的气节与风骨,历久弥新,长存千古。

卫涛

这位一生笔耕不辍、文风雄奇悲壮的诗人登台临水,诗兴大发,连作《登拟岘台》《拟岘台观雪》《冒雨登拟岘台观江涨》等诗作三篇,甚至不吝“我行万里跨秦吴,此地固应名二绝”的溢美之词来评点。

“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千古悠悠,临川人依汝水而居,一座文昌桥通达两岸,古老而低调。自东晋始,王羲之、谢灵运、颜真卿、白居易等名宿踏歌而来,留下名篇巨著飘然而去;王安石、曾巩、晏殊、汤显祖等名儒巨公生息于此,可谓“彬彬辈出,不可胜数”。

古桥上游的拟岘台位于城东,背倚抚州古城,俯瞰秀丽江河,出云气而临风雨,见证了临川的文风鼎盛,记载了历史的云起源流,把丰厚的临川文化积淀在它古朴厚重的身影中。

“占断江西景,临川拟岘台。”拟岘台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为北宋抚州知州裴材主持兴筑,因当地山势形貌类似湖北襄阳城南的岘山,故名“拟岘台”。与河北幽州台,山西鹳雀台,赣州郁孤台齐名。古台历经多次损毁又多次重修,其旧址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初建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题写《拟岘台记》以记之:“山之苍颜秀壁,巅岩拔出,挟光景而薄星辰……若夫云烟开敛,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旸明晦,变化不同。”这样的盛景,令人遐想。

今天重修的拟岘台溯流而上,楼高十五丈,比古籍记载的三丈三更显恢弘雄丽。凭栏远眺,悠悠汝水如玉带般绕城而过,极目处灵谷峰如翠屏般遥相呼应,拾级登高,天阔云淡,烟雨空蒙,让人禁不住放开思绪,纵越千年,酣畅笔墨,书写一段关于古临川的诗词歌赋。

裴材兴建拟岘台,不仅有缅怀西晋贤臣羊祜的思古之情,更有效法羊祜德政爱民遗风之寓意。如此说来,拟岘台的前世今生,便多了一层清风明月的意境。

遥想当年,曾巩挥毫而就《拟岘台记》时想必是感慨万千的。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始,这位厚积薄发的临川才子就曾在襄阳任职三年。任期内,他清正廉洁,爱民如子,除暴安良,政声卓著。他带领当地乡民兴修水利,并写下《襄州宜城县长渠记》,字里行间闪耀着快慰平生的愉悦;他寄情于襄阳的山水间,吟咏了《高阳池》《汉广亭》《闻喜亭》《隆中》《万山》《谷隐寺》《蔡州》等诗作名篇,借古喻今,抒发着自己对历史的认知与感悟。当他回到故乡,应裴知州之邀登上拟岘台,那种民生富足、社稷安乐的理想再次充溢胸怀。“州人士女,乐其安且治,而又得游观之美,亦将同其乐也。”一切美好的愿景跃然纸上。

一代名相王安石也曾登临拟岘台。这位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在朝堂上鼎新革故,为变法奔走呼号,与保守势力唇枪舌剑。但回到家乡,他却沉醉在拟岘台前旖旎的风光秀色中,他提笔诗赞:“君作新台拟岘山,羊公千载得追攀。歌钟殷地登临处,花木移春指顾问。城似大堤来宛宛,溪如清汉落潺潺。时平不比征吴日,缓带尤宜向此闲。”长年的政治斗争让这位政坛斗士感到身心疲惫,诗文中流露出“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也抒发了唯愿天下太平、生民幸福的平生夙愿。

拟岘台还让游历天下的陆游停下了脚步。这位一生笔耕不辍、文风雄奇悲壮的诗人登台临水,诗兴大发,连作《登拟岘台》《拟岘台观雪》《冒雨登拟岘台观江涨》等诗作三篇,甚至不吝“我行万里跨秦吴,此地固应名二绝”的溢美之词来评点。是什么让他如此钟情?汝水的烟波?乡民的笑容?或是樯帆片片、百舸争流的繁荣景象?天下盛景多矣!唯有这人文兴盛、民生富足的景象才能让爱国诗人沉醉其间,难以自拔。

古往今来的诗词唱和,为拟岘台标注了“政通人和”的文化符号,使它成为历代文人心中理想社会的标志。无论是裴材建台“以民为本”的治政理念,还是曾巩、王安石崇尚德政,追求民乐的政治追求,亦或是陆游笔端那“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的民生和谐理想,都把这座江南名楼推向了一个精神高度,承载着儒家修身济世的思想内涵,令世人景仰。

汝水悠悠,蜿蜒北去。斗转星移间,宋明时的优雅风流渐行渐远,楼阁内的弦歌古韵余音尽散,拟岘台也在岁月的流逝中物是人非,但我们透过这些永留史章的诗文与典故,依然感知当年名儒的气节与风骨,历久弥新,长存千古。

卫涛

北京时间客户端